品书 品生活

作者: bca0f87bc71a | 来源:发表于2019-03-30 10:11 被阅读0次

    潮声文学社 18级 经济学院 赖婷

            读了一篇余秋雨怀想巴金老人的文章,心情略带沉重,我似乎很客易投入到作者笔下的世界,亦悲伤,也苍凉。我曾经看过一点巴金老人的《随想录》,却并没有什么深入心底的感触,但我读了这篇怀想后也便很是迫切地想要重温。最近看很多国内散文,风格也是大相径庭,肖复兴和贾平凹的易于让我愉悦和放松 ,李叔同和林清玄的则很清爽和脱俗,而余秋雨、郁达夫等人的却很能激发我活跃的思想。相比于前两者,我应该是更热衷于读这些深沉的文字。

            还记得我之前说最开始让我对散文感兴趣并想要研读的是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我向来很喜欢沈从文的文风,《边城》和《湘行散记》中都可见他浓郁的乡土情结,这大抵和我远在异乡心里对故土也总有割舍不下的情怀有关,直到现在我对他的那些文字也依旧怀念。余秋雨的这些文字(确切地说是整本)自然而亲近,词句随和给人以亲切之感,但又不失语气的凝重,将巴金那段悲凄而光辉的岁月写的很是令人动容。而很现实的是,当代文坛如巴金这么坦诚真实的人是少之又少,但就是这么一位慈祥温和的文坛巨匠却遭受着异常荒凉的晚年,实在是时代之殇啊。余秋雨先生对巴金的情感大概也很重,是真诚的,不掺杂任何物质利益的,发自肺腑的那种情感和悲哀,或许也有敬佩,但其实更多的像是心疼和不平。我记得他知道病重中的巴金仍然要遭受外界的污蔑和攻击却无能为力的时候,更多的不是满腔的愤怒,而是愧疚和心酸。文中对一些场景的描写,读来画面纷呈,如同亲历,心中时愤然时叹惋,复杂的心绪交织更迭,但就是这,大概也未曾读透十之一二吧。

            我对外国文学没有多大的涉猎,当然国内读过的也并不多。我曾经很多次的尝试去读一些国外小说,看的比较多的还是日本和俄国的,对欧美文学还是知之甚少,也许是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的原因,并不是很能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那种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下,对人性的评判也很不相同,就像我至今也弄不明白司汤达笔下的于连复杂多变的人格究竟是一种褒扬还是隐喻的批判,亦或是二者兼有。还有一个原因大概是因为我总是搞不清楚外国小说中人物关系,甚至是名称也记不住(尤以俄法为典型),时常看到一半又繁琐的倒回去弄清楚各个人物社会背景和人际关系。我记得我看《百年孤独》的时候一直处于一种很茫的状态,没有看到一半就放弃了,后面的《基督山伯爵》也看不下去了,这两本书我至今也并没有看完,也算是一个小遗憾。但是其实我知道国外很多文学作品是很值得学习和品读的,深入去接触应该也会很有意思,只是我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境界罢了。

            我有时候很珍惜这种状态,我可以很自由的读我喜欢的文字,去记录下生活的点滴,不受任何的限制和负重的那种,是很舒服畅快的感觉,到现在我似乎还有一点点的庆幸,假如我学的是和文学相关的专业,这种情结和热爱是不是会随着枯燥繁琐的日常学习而磨灭,日后我真的从事和 文字有关的工作,是不是会疲倦和厌弃它,我并不想文字成为我谋生的手段,当然目前我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水平,我只是想让这一点点卑微的热爱可以在我的生命中持续下去,伴随着我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品书 品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yhj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