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芝麻叶——生产队的往事

芝麻叶——生产队的往事

作者: 汉水烟柳 | 来源:发表于2020-07-14 19:32 被阅读0次

    晚上与几个朋友酒后,要来主食芝麻叶面条吃。吃芝麻叶时,感到木渣渣的,还带有一丝苦涩,没有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吃的芝麻叶,绒和,柔绵,清香的味道。

    那时粮食短缺,“瓜菜半年粮”。很多野菜和农作物的枝叶,也被人们掐去当菜裹腹。芝麻叶也是一种,不像现在各种吃的充足,芝麻叶做成佐饭小菜,调剂胃口。

    每年立秋前后,长有大半人高的芝麻歇顶,已结满大半身青黄芝麻梭,虽说顶端还开着白色喇叭一样的花朵,可芝麻接近成熟的时候。这时,生产队里,让社员们去掐芝麻叶,一来掐叶后的芝麻,有利于通风日晒,和后期成长,二来掐去芝麻叶,让人们可以当菜吃。

    得到指令后,男女老少社员们,背着背篓,挎着竹篮,顶着烈日,戴着草帽或块花手绢,涌向芝麻地。人们穿梭在肩膀高的芝麻地里,发出一片掐芝麻叶的响声,像蚕吃桑叶沙沙声音,回响在绿色的田野。女社员们手脚麻利,只见两只纤手玉指,如鸡啄米一般,在芝麻杆上下,飞快点掐。一袋旱烟功夫,像柳叶形状的芝麻叶,装满一筐一篓。刚才满身厚茸茸的绿色芝麻杆,转眼,只剩下一身芝麻梭,像穿了夏季服装的军人,显装更加挺拔英俊。芝麻叶油性大,掐时溢出叶汁,散发着浓郁的油香,粘在手上,黏乎乎的,一会儿,变成黑色,得用肥皂褪洗。

    掐芝麻叶有讲究,底部的叶已变老变黄,枯瘦筋多,不能要。顶部的叶太嫩太小,不受火易烂,也不能要。只有中间的叶厚实,肉多,无筋,油大,绒绵,最好。后来,有一种从外地引进的黑芝麻,四梭的,产量高,叶虽大,但粗糙,筋多,没有我们本地的黄芝麻,做的干芝麻叶好吃。

    芝麻叶掐回来后,烧半锅开水,搁上篦子,把芝麻叶按进锅里,扣上个弓起的圆形大锅盖蒸。等芝麻蒸得叶由绿色变成暗黄时,然后,装到竹篮里,提到堰塘里淘洗去黏劲。淘洗是把装芝麻叶的竹篮,浸进水里使劲来回摇晃,用手来回拔洗,接着捏成圆球,捏出黏汁,挤出水分。

    那几天,掏洗芝麻叶的人多,堰塘里水都变成了淡黄色。水里油分增加,氧气稀薄,生产队里放养的鲢子鱼,一尾尾两斤左右重的,露出青黑色的头,嘴巴一张一合,吐着水沫,吸着氧气,水面上乱汪汪的,凫着一层。我看有大人顺手逮进竹篮里拿回去,也偷学着,趁中午人少,用竹篮舀了两条,慌慌张张提回去。那时缺油少盐,母亲发愁无油煎烧,只有晚上清水煮熟了吃,算是一家人打打牙祭。

    芝麻叶淘洗净,拎回去后,将捏成圆形的芝麻团,抖开成一条一片,晾晒在门前土地上。趁着烈日炎炎中午,暴晒,晒一会,再捡起来,边揉边搓,边抖边摔,摊均匀再晒。说是在土地上揉晒,能去掉芝麻叶的苦涩性。等晒干,芝麻叶从外形到颜色都有点像黑木耳一样。然后包扎在牛皮纸袋或干荷叶里,悬挂梁架上或顶棚上,以免受潮。有的还把它当成土特产,送给城市的亲戚朋友品尝。

    吃时,抓一把泡进水里,清洗干净,丢进手擀面条锅里煮好,成为标准的芝麻叶面条。手擀面白色劲道,暗黄的芝麻叶,柔软滋润,吃起来,纯正可口,且透着一股独特的香味。这才是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芝麻叶面条。还有的把芝麻叶做成小菜的,做法是,泡发,洗净,切碎,拌上油盐葱姜,有种野干菜耐嚼、清香的滋味,回味悠长。

    记得以前看有关芝麻叶的一个趣事:改革开放后,大陆和台湾开始交往。台湾著名诗人痖弦曾经曾讲过一个故事:台湾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之初,有人从大陆带了一小包芝麻叶返台。开同乡会时,做一锅芝麻叶面条,每人只能吃小半碗,吃着哭着……一个人眼噙泪水激动地说道:“我们都是吃芝麻叶面条长大的。”这个睽隔了几十年的老兵,说出了大家的心声,饱含着无尽的思乡之情。

    听人说芝麻叶蛋白质含量较高,营养丰富,能软化血管,滋润肠胃,还有被血养颜美容的功效,我笑道,快撵上山珍了。

    过去,芝麻叶是我们鄂西北这一带的下锅菜,度人饥肠;现在,已然成了调剂品,偶尔吃上一顿,既新鲜又熟悉,有种久违的亲切感。吃着芝麻叶,回味着从前的生活,回味着家乡的味道,也是在回味着不尽的乡情乡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芝麻叶——生产队的往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yhx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