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杂文情感故事
“首提引力波”的郭英森,您该吃药了。

“首提引力波”的郭英森,您该吃药了。

作者: woody602 | 来源:发表于2016-02-06 16:50 被阅读90次

我人生的前十八年,是在贵州省一个三线工厂度过的。正如王小帅的电影《青红》对贵州三线老厂的描写,这就是一个在大山深处孤零零的部落,一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聚居到一起,反倒是没几个本地人。这个厂离最近的县城一个小时车程,离省城三个小时车程(在没通高速时),一天只有一趟车,早上六点。

小时候我爱看书。但是这地方只有一个出租各种粗糙盗版武侠神魔小说的书店。初中时看四大名著、鲁迅全集,就都是盗版,纸张粗砺如砂,错别字满天飞,鲁迅先生的《范爱农》被弄成“花爱衣”,翻翻书就一股花生壳味儿。

那怎么办呢?只好委托去县城或者去省城的人,带书回来。跟现在委托去香港美国的朋友代购奶粉似的。那时知道的作家也不多,托人带了不少韩寒余秋雨郭敬明……

现在想来,这段成长时光令人后怕。

有不少小伙伴没有走出来。特别是周边的农村子弟,他们有很多没有读到大学,就在厂里找了工作,很快结婚生子,早出晚归上班,打麻将、吃宵夜是仅有的夜生活选择。他们复制了父辈的生活,在故乡堕入了又一个循环,而故乡依旧没有什么变化,依旧买不到什么书。如果我不够努力,我也就无法逃脱那里沉重的吸引力,我如今生活的许多乐趣、很多成就就将不复存在。

生活方式本没有对错之别。不过之于我,如果堕入太过固定、太过狭隘的生活套路,那就是人生灾难。相比于悠然见南山的田园小清新,我觉得京东下单次日达、话剧电影随便看更重要。

城乡在客观上的优劣是明显的。大城市的相对公平开放、小城镇的相对闭塞保守,大城市的相对高端前沿、小城镇的相对僵化落后,大城市的重契约,小城镇的重人情……无论是人还是物,各类资源都在向大城市集中,舞台更大,收获更大,当然,压力也更大。讽刺的是,虽然我们朋友圈里经常在吐槽拥堵、雾霾、冷漠等等各种各样的城市病,但没有谁能真正放弃他如今在城市中的所得、回归到那个鸡犬之声相闻的故乡。

也有例外。总有人迷恋小城镇固定的、慢节奏的、无风险的生活。一次公司新进员工座谈,一个刚毕业的女孩子就说:我一点都不羡慕去北上广的同学,他们虽然得到的更多,但我们没有看到他们所承担的巨大压力。我只想在家附近工作,可以照顾父母,可以回家就有饭吃,多好。也分不清这是她的真实想法,抑或是一种不得已的自我慰藉。

我们并没有被城市中灯红酒绿的欲望和诱惑绑架。我们在履行内心真正的选择,在用脚投票。我们清楚,如果有能力、有野心,人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生活层次,与相似的人在一起,不用面对那些不愿面对的人,归根结底,自由是一种本能,而只有逃离故乡对你的控制与同化,你才有可能拥有这种本能。我们愿意为更好的生活付出代价,这是最重要的人生契约。而我们那乏弱的故乡,在我们意识到世界有多大时,它对于我们彻底失去了魅力,它无法使用我们的所学,它无力满足我们的索求,故乡人对好工作的理解仅是“考公务员”,对人生成就的评价标准仅是“有房有车有媳妇有个娃”。归根结底,它虽然是构成我们过往经历的重要砖石,但它在我们开始独立打拼之后,它便不该再出现在我们前行的路上。“你是这儿的人为啥要考那么远的学校?”、“你是这儿的人为啥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工作?”、“你是这儿的人为啥要嫁那么远的老公?”这类自私而愚蠢的说法,都是故乡对我们充满恶意的牵绊。

是的,适度剂量的“乡愁”可以缓解我们的恋旧,但如果我们滥用成瘾,就可能堕入平庸的循环,成为我们曾经最讨厌的三姑六婆,自然而然地接过衣钵,承担起了“传教”使命,转头告诉在故乡之外奋斗的小伙伴们:回家吧,外面多累呀,外面多乱呀。同时,听见别人说自己故乡的不是,便跳脚撕逼,不讲事实不讲理,只讲情怀——拜托,我干嘛要懂你的情怀。前几日在微博吐槽北方过节只有饺子,便有网友愤愤不平:饺子怎么了?这是情怀!

一旦如此,世界那么大,与你又何干?你会觉得南北美食比不上你家门口那用地沟油的小摊,你会觉得看书无用、思想无用、打拼无用,只需在这里随波逐流便可完成人生。这是一种被故乡水土人情洗脑后的自我催眠,你放弃了更多、更自由的选择,向最消极的那种选择缴械投降。

要警惕对故乡的迷恋,要和故乡保持让它拽不到你的安全距离。人毕竟长着两只脚,毕竟有高铁飞机互联网这样美好的存在,人不是一棵挪不了的树,不用恪守什么“叶落归根”的废话,所谓“生养之恩”也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伪命题——你离开了故乡,也不会不能活,它真的没那么重要。爱故乡可以是你的选择,但不该是你的义务。我们要敢于承认,它有可能一点都不可爱。在当它试图锁死我们的思想、活动半径时,它甚至是危险而可恶的一个黑洞。世界那么大,圆心是我们自己,而非故乡那个一成不变的点。或者说,我们喜欢哪里,我们的归属感在哪里,我们的耳朵、舌头、大脑最认同哪里,哪里就可以是我们新的故乡。

就在你最喜欢的地方住下来吧,就好好融入这里的语言和味道吧。记住我们从哪里来,永远不值得庆幸;值得庆幸的是,当我们找到我们要去往的方向,这才能让道路变得清晰明朗。

——

作者:吴迪

微信约稿:woody60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首提引力波”的郭英森,您该吃药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yky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