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6月份新一期30天共修论语正式打卡的第7天。以下是今天论语学习的内容:
01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xǐ]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wù]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惑:迷惑,不分是非。
主忠信:以忠厚诚实为主。
徙义:向义靠扰。徙,迁移。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该句出自《诗经·小雅·鸿雁之什·我行其野》,这是出自一首怨妇诗。意思是:不是她家比我富,只是你变了心的缘故。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去提高品德修养和辨别是非。孔子说:“以忠厚诚实为主,行为总是遵循道义,这就可以提高品德。对于同一个人,爱的时候希望他长期活下去;厌恶的时候,又希望他死去。既要他长寿,又要他短命,人怎么能不迷惑呢。就像《诗经》里的那句‘诚不以富,亦只以异’一样,怨气太重了。”
学习心得:
这句话谈及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崇德”,一个是“辨惑”。
1.“崇德”是指个人的修养,就是改善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道德高尚起来。换句话说,崇德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修炼自己的人格。这里提出两方面,一是忠、一是信。“忠”是忠厚诚实,对人对事以事实为主,不加歪曲。还有就是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为国家大事也好,为朋友私事也罢,都尽心尽力,就算赔上性命,也在所不惜。“信”,就是对别人要讲信用。而“徙义”就是做应该做的事,义者,宜也,就是要做合情合理的事情。
2.“辨惑”一般来说是对别人而言的。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往往缺乏思考、辨别的能力。有人说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评价,但是经验的范围非常广大,而且其本身的可信度也值得商榷。大多数人往往不能做到客观地评价别人,在做出评价时通常会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当你以自己情绪化,而不是以公正、公允的角度出发来做事的时候,那就很容易迷惑了。这也告诫我们,与外界的相处,要努力以公允的态度来对待他人,而不是以自己的情感好恶来对待。
3.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这句话告诫我们偏见如飞刀,伤人也自伤。要知道,人是感性的动物,说话办事很难不被感情影响。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如果上升到一切判断都是从自己的主观情感出发,这无疑是一种伤人又伤及的行为。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你觉得这个人做什么都对,甚至甘愿为对方牺牲一切;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的一切闪光点都会因为你个人的厌恶灰飞烟灭,恨不得杀之而后快。这种思维方式是缺乏思辨、没有原则的,时间长了,我们很难交到朋友、与他人合作或者收获良性的亲密关系。
02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这句话的意思是: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好哇!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着吗?”
学习心得:
1.这句话里面的“君臣父子”简单来说,就是告诫我们,以君为君、以臣为臣、以父为父、以子为子,各司其职、各尽其本,不可僭(jiàn)越、不可乱位。”
2.这里就有一个疑问:“君臣父子”这一套在今天还有意义吗?
三纲五常是儒家伦理文化的代表思想。过去讲“三纲五常”,其中“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前面的两纲都在这里了。这里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各安其位”。“纲”其实是做表率的意思,也就是父亲要有父亲该有的样子,领导也要有领导该有的样子。有个成语叫“上行下效”,意思是上位者或者长辈怎么做,下面的人基本都会模仿,尤其是不好的行为举止。所以上梁正了,下梁才不会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今天仍有其借鉴意义。
3.尤其是读了很多心理学的书之后,你会发现,在家庭里面,各安其位,各自做好自己的事,这对维护良好的家庭秩序非常重要,说得更直白的一点,就是父亲要像父亲,孩子要像孩子,绝对不能让孩子凌驾于父母之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