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塞诗
盛唐时期另一个比较典型的题材是边塞诗。
这就有一个问题,大唐盛世,在我们的想象里是一个充满和平和富饶的时期,那么为什么这个时期反而边塞诗更兴盛呢?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国力强盛,内地与边疆的联系加强,各地人民往来增多;同时,因为民族矛盾引起的边境战争也频发。
2、广大诗人对边塞生活的向往和参与。
尤其是盛唐时期的知识分子特别热衷功名,但当时建功立业的路径非常少:第一条是朝廷的科举考试制度,第二条是终南捷径,第三条就是去边塞打仗,参与军功。所以这些知识分子通过参与频繁的边塞战争,寻求一种建功立业的条件。再加上国力的强盛,也激发了当时诗人从军报国的自豪感,很多诗人都想“不破楼兰终不还”“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醉卧沙场君莫笑”,等等。
而且,他们想建功立业并不只是想表达而已,很多诗人也真正地参与到边塞生活中去。有一些诗人就是在边塞的征战过程当中开阔了视野,也体验到了戍边的艰辛,感受到了战争给各民族以及士兵带来的痛苦。正是因为这些真实的体验,他们表达出来的情感就深刻。如高适和岑参,他们都曾经打过仗。
3、对前代文学遗产的继承与发展。
任何一个文学题材,都是对前代的一种继承。边塞诗也是一样,它对前代的继承有很多。比如《诗经》中的《采薇》和《东山》等作品,都体现了劳役的苦难。汉乐府中反映战争题材的作品也写了很多战争的灾难,还有征夫的苦。
文人就借用边塞诗题材,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从东汉或者说汉末建安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南北朝时期写边塞诗的也很多,但这个时期的局限,主要是在重点体现征人思念家乡的妻子或者是离愁,缺乏一种英雄气概。
到了唐朝之后,边塞诗得到了发展,更多的建功立业的豪侠义气体现了出来,也成为了盛唐时期边塞诗的一种基调。比如陈子昂在写边塞诗的时候,抒发了报国壮志,写得非常意气风发。同时,也写到了边塞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批评,这就为盛唐边塞诗关注现实政治的传统定了基调。
因此可以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继承和发展的。有《诗经》的,有汉乐府的,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有陈子昂的,也有王杨卢骆的,等等。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刘湾、张渭。
重点了解两位诗人:高适、岑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