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云淡风轻
烟村回忆录‖煎饼

烟村回忆录‖煎饼

作者: 落云无息 | 来源:发表于2019-10-23 18:58 被阅读0次

    前段日子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第一期,里面有一个关于山东煎饼的介绍。忽然又勾起了自己对于那些五谷杂粮的感慨。简单的工具,做出来的简单食品,传承了许久的技艺,却在工业化的效率下慢慢被我们抛弃。

    现在街边超市中,只要在山东,总会有个关于煎饼的货架堆头,华丽的包装,写着山东特产,印着昂贵的价钱,让人望而却步。

    其实那些摆放在货架上的煎饼已经不再是原汁原味的手工煎饼了。曾经我有一次侥幸去观看了一个生产煎饼的小工厂,一个破烂的机器,一小时做出来的煎饼都已经赶上以前一天烧火烙出来的数量。而这些煎饼酥软粘牙,少了煎饼的韧性和口感。只能说是保留了煎饼的外观吧。

    记忆里的煎饼总是伴着清淡的烟火味。

    忙碌了一个秋季的农民们,趁着冬雪未来,天气正好。几个老爷爷搬砖堆砌,用黄泥和砖块搭成简单的灶台,盖上鏊子。就成了最原始的烙煎饼的作坊。

    拿出新收的红薯干,碾成粉末,加水和成黏糊的面团(当然也可以用高粱,玉米,小米等)。几家人凑到一起,烧火的烧火,烙饼的烙饼,说说笑笑,趁着温暖的锅灶,便度过了秋收后的那个初冬。

    而这些煎饼就有可能是明年一年的食粮:春种时,不及做饭,几个煎饼夹几条咸菜就是一顿饭;秋收时,没空烧锅,几个煎饼,夹半颗大葱便能凑合一天。

    烙煎饼时小孩子们也不会闲着,跑前跑后的去收拾一些可以放到锅底烧烤的东西,研究着怎样在煎饼上变个花样。

    最常烧的当然还是地瓜,拳头大的地瓜,挑些黄皮的,趁大人不注意,偷偷丢进去,然后在一边巴巴的等着地瓜烤熟。而烧火的婶子们也不会多说什么,用火钩轻轻扒拉一些柴灰,将地瓜掩盖起来,以便地瓜能够受热均匀,不至于一边已经烧焦,一边还未熟透。

    当然孩子的母亲通常会吆喝一声,小熊孩子又来捣蛋,也不过是嘴上说说。脸上的笑容里没有一丝责怪的意思。

    其实每次烙煎饼前大人们都会去自己的地窖里取出一些地瓜准备着,毕竟烤地瓜的香甜对谁都有那么一丝吸引力的。

    当烤好的地瓜被从锅底扒拉出来时,总会引起一阵哄抢,甚至一些嫂子阿姨也会来凑个热闹:“小小子给阿姨吃口行不”?

    而抢到地瓜的孩子总会宝贝似的护着:“你自己烧啊,那不是还有”。从而引起自己父母的几句不懂事,邻居们开怀的大笑。

    地瓜拨开,散发着诱人的香,轻轻咬一口,甜甜的黏黏的不忍割舍。通常几个地瓜就成这群孩子这天的吃食。而大人们除了新烙好的煎饼,也会在鏊子上烙一些面饼,菜合,然后炖锅白菜,炒盘鸡蛋简简单单的就度过了一天。

    烙煎饼一般会烙好几天,毕竟每家都要准备好一年的吃食。一些相距较远的邻居,还会在别人家烙好煎饼后,来将鏊子借走,再去搭一个灶台,冒出一缕白色的烟雾。

    那种其乐融融的画面现在再也看不到了,工业化的现在什么食品都可以在超市买到,很多人也就懒得再去烙煎饼了。

    有次回家,母亲说中午吃个煎饼吧,晚上咱再做水饺。我拿着那种面粉做成的煎饼实在是没有什么胃口,虽然酥软好嚼,但是吃起来和饼干似的,没有一点自己烙的煎饼那种韧性与杂粮的香甜。

    也许我们再也吃不到那种煎饼了吧。

    记起在广东的时候,有次有人从老家捎带了一些煎饼过去。我将叠好的煎饼取开,一边吃一边走进办公室。

    湖南去的小文员有些呆呆的看着我,当我把煎饼放到她手上时,她才恍然大悟:“这就是煎饼吧?我还以为你拿的是报纸呢”。

    我说:“你见过吃报纸的”?她笑了,然后一个下午也没能把我给她的那个煎饼吃完。下班前苦着脸对我说,这东西好吃是好吃,可是我咬不动啊……

    是啊,煎饼就像山东的农民一样,朴质而坚韧。没有一口好牙是没办法好好品尝这种最原始的味道的。

    小时候的烟火味,在那些冬季里暖洋洋的不肯熄灭,灶上的煎饼摊好,灶下的地瓜埋好,趁着农闲,男人们打着扑克,女人们烙着煎饼,邻居间说着闲谈。将浓浓的故乡画成了一幅优雅的水墨画。

    画面上的我们追逐着远处飞远的麻雀,开心的笑着,欢快的跑着,笑着笑着就长大了,跑着跑着,就跑远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烟村回忆录‖煎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yzk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