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响应维度,即父母对待孩子的情感态度,另一个是要求维度,即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
根据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类型,即低响应+高要求的独裁型父母 , 高响应+低要求的溺爱型父母,低响应+低要求的忽略型父母 ,以及高响应+高要求的权威型父母 。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最好的教养方式应该是高响应+高要求的权威型父母,这类父母他们既对孩子的需求高响应,又对孩子的行为高要求。
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怎么样才能成为这样一个对孩子的需求高回应,又能让孩子愉悦的接受我们的高要求呢?美国艾丽卡·雷斯切尔,在《优质父母教养指南》中就如何成为这样的父母,给予了我们75条黄金法则,手把手的教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既有爱又有优质教育能力的父母。
艾丽卡·雷斯切尔,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人类发展系的博士,也是麦肯锡公司的前咨询顾问,她曾在加州大学,哈比托特儿童博物馆等学校和机构创办了广受欢迎的父母教育研讨班,也撰写了大量关于孩子和家庭教育的文章,并且这些文章都发表于《今日心理学》、《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大西洋月刊》等诸多杂志。
在《优质父母教养指南》这本书中艾丽卡·雷斯切尔博士帮助我们走出了父母焦虑的教育困境。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在与孩子的相处关系上,艾丽卡·雷斯切尔主要给予了我们以下三个建议,即接纳——有方法的要求——和孩子一同成长。
一、接纳是爱的开始
所谓接纳,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支持程度,也就是你否能让你的孩子感觉温暖,感觉安全,感觉被爱。
首先,接纳意味着接纳孩子的优缺点,并尽可能的以欣赏的眼光去看他
心理学里有一个很有名的现象叫罗森塔尔现象,又称期望效应,说的是远古时候,有个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非常的喜爱雕塑。有一天,他塑造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美女,然后爱上这个美女,因此他每天都会对这个美女塑像说一些深情的赞美的话语,没想到到最后这个塑像美女在国王一天天的深情赞美殷切期盼下居然活了。
这个现象用在生活中,用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也是有启发意义的,那就是要欣赏孩子的优点,不断地鼓励赞美孩子的优点,这样的孩子将来就会越来越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曾用这个心理学研究做过一个实验,在实验中他从一所学校的每班随意抽出3名学生,一共18人,然后把这些人的名字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了校长,并非常认真的对校长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的测定全部都是智商型人才,你要好好的培养啊!”过了半年后,罗森塔尔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果不其然,超过了一般学生,进步非常大,后来,这18名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也都干出了非凡的成绩。由此可以得出期望效应对人一生的影响。
其次,接纳意味着允许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不一样的感受
比如你和你家的宝贝一起到朋友家去玩,到了朋友家你的宝贝一直很兴奋,还不停的追着朋友家的哥哥抢他的东西,这个时候,怎么办?是不是直接斥责他呢?
那其实办法是先搞清楚孩子这样做的心理是什么?他是因为来到新的环境感觉很新奇,所以要一直以这样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这种新奇的环境的一种喜欢?还是他是希望朋友家的孩子关注他能和他一起玩?
通过观察弄明白了孩子的心理之后,然后以同理心的方式来和孩子交流,宝贝,我知道你来到阿姨家很开心,也很想和哥哥一起玩,所以才会一直去抢哥哥的东西,那我们先问问哥哥愿不愿意和你一起玩,如果哥哥愿意的话,我们就选择一种可以你们两个人一起玩的玩具,然后两个小朋友一起玩,好吗?这样就能让两个小孩子都能一起愉快地玩耍了。
当然,这种情况只是针对大一点的能理解爸爸妈妈语言的孩子,对于一岁多,甚至更小的孩子,这种情况还是直接告诉他行为是不对的,如果他哭闹不干,最好的方式是转移他的注意力。
最后,接纳意味着给予孩子做决定的权力,允许孩子犯错或受挫
比如,在下雨天,你们准备出去吃饭时,你的孩子坚持要穿自己喜欢的一双布面的鞋。这个时候,你可以说,宝贝,我知道你很喜欢这双鞋,希望今天也能穿着它,与此同时,外面下了大雨,如果你穿着双鞋,你的脚会淋湿,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你会感觉非常的不舒服,妈妈觉得你穿着双鞋会比较好,雨水不会打湿你的鞋,如果你还是要坚持的话,妈妈也尊重你的选择。
孩子最后执意穿自己喜欢的鞋,结果自然脚被淋湿了,这个时候他会理解自己做出的错误决定会有什么后果,当然这样的体验,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是必要的。
二、有要求的爱才是高级的爱
你会对你的孩子作出要求吗?又是如何提要求的呢?要想你的要求被孩子接受,你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你需要明白,提要求时要使用恰当的语言
当孩子把你最喜欢的沙发靠垫用剪刀剪成碎片时,你可能会大吼,你在做什么?
但是要记住孩子的行为几乎总是在试图,满足短浅的欲望和需求,比如吸引你的注意,获得知识——如果我这么做会发生什么,或者创造某种参与行为,这么做肯定很好玩。
那你需要做的是,稍微冷静一下,深呼吸,然后对孩子所说的话,一定要专注在其行为上,而不是人格上。
你可以这样说——剪坏一件不属于你的东西,你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你这么做让我真的很生气(父母的感受),我知道剪刀很好玩(同理心)。与此同时,那些靠垫是我的,现在他没法修好了(理由),为什么你要剪我的靠垫呢?
然后,你需要了解孩子的目的,或感知需求。一旦你了解了他们的目的,下一次你就可以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当然如果运用得当,你还可以就行为的后果,向孩子提出严正的警告,如果下次再这样做,妈妈就会把你的剪刀收起来,你就不可以再玩剪刀了。
最后一点,除了要让你的话语尊重孩子的行为,还要注意你的非语言沟通行为,肢体语言,说话的语气,姿势等等。这些非语言的线索也是很有力量的,可以改变你话语的含义。
其次,要帮助孩子区分目标和方法,错误的方法是达成不了目标的
当我们在忙着一边做饭,一边把饭菜端上桌时,我们三岁的孩子在一旁吵着要喝一杯牛奶,于是,我们就可以这样子对孩子说,宝贝,我明白,你很想喝牛奶(理解孩子的目标,同理心),但是当你又吵又闹时,我的耳朵受不了,又让我分心,没法好好做饭了(理由)。如果你想喝牛奶,请说一句,妈妈,请问我可以喝牛奶吗?(指导 ,正确的方法)
在孩子做错事后,不要对他说,你有病吧,这种不聚焦于孩子的行为,而是孩子本身的话,试着这样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做,或者说某某行为是不对的。对于行为的完整讨论,还包括同理心,行为不正当的理由,他可以接受的行为方式,在某些情况下还要对孩子提出严正的警告。
最后,提要求时,要注意一些小细节
1、你需要知道孩子的大脑和成人是不一样的
当你发现你的孩子分心了,记住孩子的大脑总是处于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好。尤其是对幼儿来说,他们真的无法做到专注,格布里克曾经打过一个比方,成人的大脑,就像手电筒,能够有意识地聚焦在自己选择的某个领域,而忽视其他领域,但孩子的大脑,就像一个灯笼,照亮了每一个孩子感兴趣和想要关注的事物。
父母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刚问孩子一个问题时,孩子可能完全没有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可能会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孩子的尊重,因此会感到愤怒和沮丧,但实际上孩子很可能正在经历,非注意性盲视,对于他正在关注的事情之外的事物,他缺乏意识。因此当孩子分心或是忽视你的存在时,父母要学会无罪推定,按以下步骤来做。
走到孩子身边,柔和的施以肢体接触,比如用手轻拍孩子的胳膊,在跟孩子说话之前,眼睛要盯着他,当然也可以蹲下来,跟孩子的眼睛平视,然后再跟孩子说话。
2、你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对很多孩子而言,特别在意他们的同伴对他们的评价,尤其是大一点的孩子,特别在意自身的社会形象,在公共场合管教孩子,会让孩子觉得尴尬,受的侮辱,这强烈的情绪可以压过他们的专注力,从而忽视你要教导他们的内容。
类似的,当孩子处于疲乏的状态时,他们无法专注于你正在教导他们的内容。
最好的做法是在单独的场合,在孩子吃好睡好,在每个人都冷静下来之后,再来处理孩子错误的行为,为此你可以这样说,我注意到你破坏了某个规矩,但是我们现在又累又饿或是我们现在不方便,因此先把肚子填饱休息会儿或是回到家后,然后我们再来讨论你的问题。
三、父母和孩子共成长
维持一段关系,就像是两个人在跳舞,如果一个人变换了他的舞步,另一个人也必须要跟着变换,这个比喻尤其适用于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因此,今后当你希望你的孩子少一些吵闹多一些倾听时,记住要想改变孩子的行为,你必须先从改变自己做起。这就需要你:
首先,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为孩子做出表率
孩子不知道如何认知情绪,他就无法学会管理情绪。
当我们掩饰自己的情绪时,也是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种信息,有些情绪是很糟糕的,因此我们要把它们隐藏起来。当你带着一种很糟糕的心情回到家里时,不要让你的孩子主动来问你的状况,他们很可能已经觉察到了你的情绪,只不过没有说出来而已,但如果他们主动问起了你,就一定要承认你的感受,哪怕你不说出是什么形成这些感受的具体细节。
比如一个妈妈对她两岁的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妈妈现在觉得很生气很伤心,因为今天在工作中发生了些事情,有同事针对我就让我很心烦,所以如果我现在对你态度有些不好的话,这就是原因所在。
对孩子的成长而言,父母自我感受的表达是无价的,它除了能够作为孩子培养自我意识和情商技能的榜样,还可以帮助完善孩子的心智状态。他们能理解人的思想和感受,能够影响人在生活中的行为,而这种理解对于发展孩子体会自己的感受以及选择自己的行为都是有益的。
其次,说到做到,言行一致
你想要孩子听你的话,学会聆听,首先你要学会聆听孩子的需求。
比如,你希望你的孩子能坚持弹琴,当她对你说,妈妈我希望今天晚上八点半的时候,我练琴,你能来陪着我。那么,当你答应了你的孩子,你就要在八点半的时候准时陪在孩子身边和他一起练琴。
我始终觉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而艾丽卡·雷斯切尔,在《优质父母教养指南》这本书中,就用大量的案例和实用的操作技能一步步的教我们怎样科学的来教育我们的孩子。
都说父母的高度是孩子的起点,而教育孩子的王道,其实就是执着地栽培自己。当父母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你才能更好的成为一个高响应+高要求的权威型父母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