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818037/0e824e17dd422cec.jpg)
喜欢写作,除了不断的写,不停的写之外, 更重要的还要善于复盘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写作知识储备。
最近读了古典老师的一篇《写作的三个阶段,帮你突破创作瓶颈》的文章,我受到启发很大。写作人的三个阶段,一个一个慢慢来训练,总有一天心里会觉得豁然开朗。
01写作的第一个阶段:自我梳理
在文章中,古典老师写到:
写知识卡片(读书笔记)在前50-100张,个人体验部分,是非常充沛的,想到的很多事情都会涌现上来。这个阶段的写作非常有意思,写着写着,你就会知道“我原来是这样想的啊”“我原来还经历了这样的阶段”。
自己的很多事越来越通,你的文字像是一个镜子,反映出真实的你。对此,我太认同了。
记得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作,就是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心”的理念也强调了写作的真实性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它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技巧,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通过写作,人们可以重构生活,用美好的语言表达美好的感情,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这种表达方式鼓励人们用真诚和热情去面对生活,用文字记录和传达内心的声音,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放。
刚开始写作,字里行间全部关于“自己”,这令人苦恼,因为这样的文字很“自嗨”。我们会习惯性认为“自嗨是不好的,是不对的”,事实上也很难有阅读量。所以,这时很多人会自我怀疑,甚至心生“羞耻心”——为什么别人都写出爆款了,我却还在自嗨?然而,这就是写作必经的步骤。正如古典老师说“写作在这个阶段,是真实的自我表达,是想内梳理,是重新建构自己的生活,并且字带疗愈作用。关于自己的东西,吐不快,没有写完,是很难舒舒服服的写别的东西。”比如,就连很多导演、作家的第一本书,都是关于类似自传体的东西。那么,对于普通写作者,写作初期围绕自己的生活输出,甚至喋喋不休,都是极为正常的。
不必自我怀疑,跟随自己的心去写就好,哪怕是写出“一堆垃圾”来。也不要担心,先写出来等“垃圾”出来完了,后面的就是精华。
02
写作的第二个阶段:与读者进行交流
古典老师的文章中写到:
写作的第二个阶段——用写作交流。你要开始面对一群真实自我吸引过来的人,和他们频繁交流。
这个阶段的写作是交流而非创作,是相互对话而不是自弹自唱,是写给人看,而不是说给自己听。
简单说就是,让好的内容、文字,经由自己,走向读者。用这种写作交流的形式,将写作者和读者深度链接到一起。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提供价值”,你用你的内容吸引到同频的读者,他们因为喜欢认可,以及认为你的文字有用而关注你。而你需要做的,是持续为粉丝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从而达成这个内容创作的闭环——读者需要,而你恰好能提供。这也是你与读者的共情过程。关键是,我们给读者提供什么内容呢?如何源源不断地提供呢?古典老师给我们三条建议:
①看看自己往期文章的数据:往期数据好的文章,一定是踩中了读者的需求,可以继续放大它。
②看看读者对你的提问:读者的提问就是他们的需求所在,可以及时抓住。
③持续写你想表达,读者想看的,然后不断调优:自己想写的和读者想看的,维持好两者的平衡,才是可持续的,这里需要自己不断去做试验和调整,保持着动态的平衡,偏向于任何一边,都会让写作之路不好走。
03
写作的第三个阶段:让伟大穿过你
古典老师写到:
写作的第一个阶段,找到了自己的锚点;写作的第二个阶段,找到了读者的锚点。下一个阶段,是保持畅通,一直到“让伟大穿过你”的瞬间。慢慢你会抓到一个灵感,一个感受。这个感受不是你想出来的,但是你捕捉到了他。这个伟大正经由你,慢慢的走到对方,进入另一些心灵,走到社会去。这就是伟大作品的产生经历。好的文章不是自己写的,是作品选择了你,而不是你创造了作品。
关于这一点,还没有机会去体验,但我确实看到过一些作家描绘过这样的感受。
最近,在阅读美国惊悚小说家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这本书,其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斯蒂芬·金提到,一个创作者在写作时,无法去精准预估一本书的结果(包括收读者欢迎程度,获利,获奖等),即写书不可能像发射导弹那样精准。当有记者问他:你为什么要写惊悚小说?斯蒂芬·金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认定“作家可以控制他写的素材,而不是素材控制作家。”他所说的“素材控制作家”,指的就是伟大的作品选择他,斯蒂芬·金作为一个载体,将人们需要的惊悚作品传达出来。
他还在《写作这回事》一书中写到:
故事几乎都是自发的,作家的职责就是为它们提供发展的空间。故事属于一个未被发现但已经存在的世界。作家的工作就是利用工具,把每个故事尽量完好无损地从地里挖出来。我对于(故事)结局常会有个大致的想法,但从来不曾命令任何一群人物必须按照我的旨意行事。相反,我希望他们照自己的意思做。何必担心结局呢?控制欲何必那么强呢?或迟或早。每个故事总会走到个结局,管它结在哪儿呢。
这些文字就是对“让伟大穿过你”的诠释,如果你看下来一头雾水也不要紧,因为毕竟咱还没到那个阶段。或许,我们好多年里都到不了在这个“被伟大穿过”的阶段,但也没关系,至少我们还可以通过写作来细细梳理自己,来为读者提供价值。这也已经不错了呀~那么,如果我们还有一份关于“让伟大穿过自己”的野心和欲望,该怎么做呢?对此,古典老师的建议是:
保持写作习惯,每天都要写,让写作练习成为日常。
②保持“畅通”,不断梳理自己,写给自己看,也不断关注读者需求,为读者提供价值。即持续做好写作的第一和第二阶段的事。③多读经典,多接触有价值感的人,毕竟他们跟伟大的关系比较铁啊。所以,接下来我要更多地读经典书籍,读伟大人物的传记,让自己一直被伟大熏陶。
写在最后
在写作的路上,遇到有价值的书或是好文章,就好好学习,每一次对新知识的学习领悟,就像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它让我明白写作是一场没有用终点的旅程,要有“活到老写到老”的心理准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