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新解》有感

《论语新解》有感

作者: 潇洒辣条君 | 来源:发表于2018-08-26 22:37 被阅读0次

    学而篇·八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自重(语言轻浮、轻率),就会失去威信、失去威望。(要想有威望)学习上,不能固步自封;生活中,坚持讲忠、信;社交上,不与素质比自己低的人相处;有了过错,不要害怕,去改正。”

    【理解】

    这一节,孔子告诉我们如何去(自重)洁身自好:一是不断地去学习;二是坚持“忠信”不动摇;三是拒绝结交低素质朋友;四是养成有错必改的好习惯。人,最怕的是居高自傲,听不得别人说不,而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才会知道一山还比一山高,才能让自己不固步自封,才会戒骄戒躁。只要心中坚持“忠信”两字,才会清醒认识“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学会防微杜渐和知错能改,方能修身到君子之高度。

    学而篇·一一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父亲在时,要仔细观察他的志向;父亲不在时,要仔细观察他的言行举止;只要他长时间没有改变、对于他父亲面前所立的志向,就可以称他是真孝。”

    【理解】

    孔子认为:真正的孝子,父亲在不在身边都一样,言出必行,不搞明面一套、背后一套,很自觉地会去为自己的远大目标而努力。不像现在有些孩子,在父母面前嘴巴很甜,装出一副很乖很听话很认真的样子;一旦脱离了父母的视线,就如脱缰的野马,贪玩捣蛋、好吃懒做……这一节,是讲个人修身,个人修身要从做一个有远大目标的真孝子开始。所谓“真孝子”,就是要有光宗耀祖的志向,平时言行一致。

    学而篇·十五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没有谄媚,富足而没有骄矜,如何啊?”孔子答道:“可以。但不如贫穷却能保持快乐满足,富足却能喜欢礼义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雕刻玉器般把应该去掉的地方用刀锉去掉,然后再认真仔细的雕刻打磨。’这个就是《诗经》所要给予我们的吗?”孔子说:“是赐予啊!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了你要去的地方,你也就能知道如何返回的道路了。”

    【理解】

    贫穷而没有谄媚,富足而没有骄矜,这只是去掉了贫穷与富足的束缚,也算是可以了,但却不能算是圆满。能不被贫穷所困,超离于外物的束缚,使心时时安住在快乐与满足之中,能不被富贵所困,超离于对外物的沉溺,又对万事万物怀着无比的恭敬,符合礼义的法度,这样的人一定是一位得道了的君子。因为他们已经超越了贫贱与富贵而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要想成为君子就要像打磨玉器一般,首先要去掉多余的部分,祛除自私、贪婪、恐惧、愚昧等等这些负面的能量,要祛除贫困与富足的束缚,这是切磋之法。把这些都祛除了,就可以进行仔细的雕刻琢磨了,也如同一个人需要把他的所有美德进行锻造使之完美彰显。

    里仁篇·一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

    孔子说:“居处在仁爱的邻居乡里中才是美。居处不选择仁,怎谈得上聪明智慧?”

    【理解】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重视职业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里仁篇•一二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理解】

        本章谈义与利的问题。他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我们看到这个世间,国与国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都有怨。甚至连家庭当中,夫妇都有怨、父子都有怨、兄弟都有怨。这个世间哪能不乱?一股怨气迟早要爆发。平时你说要靠忍,硬忍不行的,硬忍始终有一天会火山爆发。你得试着化解。怎么化解?自己内心中把利放下,你怀的是德,不要怀着利,也就没有怨了。

    里仁篇•一四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

        先生说:“不要愁得不到职位,该愁自己拿什么来立在这位上。不要愁没人知道我,该求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

    【理解】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要担心天下没有你的位置,你唯一需要担心的是有没有坐在那个位置上的能力,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要担心天下没有认识你的人,你唯一需要担心的是,你是否有真材实料,当别人认识你之后,还能记得住。

    这两句话看似说的是两件事,其实是一件事,孔子想告诉我们的是:执着于果是徒劳的,你应该寻找因,并找到因与果之间的联系,满足了因,果自然会来。

    里仁篇•二一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

    孔子说:“古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是因为他们以说出来做不到为可耻啊。”

    【理解】

    古人把说到做不到当成是一种耻辱,我的理解,这是一种对诚信的坚持,通俗点说,就是要说话算数。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说得到与做得到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不只与诚信有关,还与其他许多因素有关。

    里仁篇•二六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事友数,斯远矣。"

    【译文】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服事君主太频繁琐碎,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交太频繁琐碎,反而会遭到疏远.”

    【理解】

    《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空隙,留一点余地。这非常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保持一点距离,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更深厚的情谊。

    八佾篇•二六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理解】

        孔子强调,居于上位的领导者,为政宜宽,执事宜敬,临丧宜哀,这就是礼制在治政中的具体运用。“礼”固然有其烦琐的一面,但其珍贵的精神价值不可忽视。同时,作为领导者,如果能精熟礼制,就会心领神会,能够融会贯通,从礼制之中找到很多有效的政治策略和管理方法,能有效推进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礼之义,深矣:礼之用,大矣!

    八佾篇·二一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鲁哀公向宰我问,作社主用什么木。宰我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使人民战战栗栗。”孔子听到了这话,责备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理解】

    个人最欣赏的一则,评价已经做过的事情是没有用的,要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也是没有用的,责备已经过去的事情也是没有用的。与其如此,不如做好手头工作,眼下之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新解》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zea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