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近来的我是一个贼喜欢精神自虐的一个人,越绝望的作品我越喜欢。以前我不这样,我喜欢哈利波特,喜欢爱情公寓,喜欢那些充满爱和希望的文字。现在的我,开始喜欢马尔克斯,喜欢张爱玲,喜欢《国际市场》,喜欢绝望。
冯小刚曾经在《晓说》里提到他做不到一些导演那么残忍,他愿意给他电影里的人物一些希望、一些安慰。就像《芳华》里最后他们两个人还是可以相拥取暖度过余生。这部电影,就不这样。它最残忍的地方在于让男主在生死上不断获得希望,然后在生活不断经历绝望。
首先聊聊价值上的东西,作为一个接受现代教育、崇尚自由意志的假年轻人,我到最后都很难认同德秀接近固执的传统价值观,就像电影里年轻人理解不了他的那样。我同情他,不理解他。电影让我重新考虑着我自己持有的不成熟的价值观。我知道他没错,但是,他对了吗?
会不会,我们觉得不对,只是因为我们做不到。会不会,我们觉得没错,只是因为,我们从小就被告诉,他没错。
不理解不是否定,我会被感动,我会因为他数次的牺牲眼含泪水,我知道我做不到。在电影里,一切都是必然,编剧早就写好了的,朝鲜战争他一定能逃走,他出事的矿场没有爆炸,他在越南没有牺牲。但世界不是这样的,我没有那么自信,我懦弱,我胆怯,我害怕我尝试的时候就真的去赴了死神的盛宴,我还有那么多事没做,我不要。但电影的男主,他不怕,或者他怕,但是比他生命更重要的事情太多了,他就那么拿着自己脆弱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地冒险,一次又一次地与死亡擦肩而过。
听起来那么励志、那么体面,死里逃生,大难不死,他是一个没向死亡屈服的人,一个伟大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但“必有后福”的那个后福呢?死神摆盛宴款待,他三过不入,换来生活的残忍相对。他没来得及受到一丝赞美,就被全世界恶言相向。这一生付出的代价,换来的只是被儿女坦然接受的幸福。自己呢?
承诺了一句,委屈了一生。
有时候我也很理想主义,觉得至少他最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啊,那不是一件好事吗。是啊,是好事啊,可是“然后呢”?没有了,什么,都不剩了。这就是编剧和导演最残忍的地方。你拼尽全力,跨越生死,才发现自己从未被生活善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