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时间看完了这本书的前五章,主要阐述了与无条件养育相对应的有条件养育的特点和弊端。爱的给予和撤回,过度管制,惩罚的伤害以及把孩子逼向成功都属于有条件养育。有条件养育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要么是行为良好,要么是取得成就,家长对于孩子的爱是出于他们做了什么,而非他们是谁。爱成为一种被拿来交换的东西,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互换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关心之上。未来他们将自己与配偶的关系也会视为互换关系,对付出和回报斤斤计较,婚姻关系满意度就会较低。年幼时感觉自己只有在不辜负家长期望时才会得到爱的人,作为成人时自我价值感也会颇低。
爱的给予和撤回,比较形象的比喻是胡萝卜和大棒,爱的撤回容易造成孩子自卑,更容易陷入抑郁,道德感较差,而奖励则会破坏孩子的内在动机,让他们彻底失去耐性和兴趣,不爱冒险。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
过度管制其实是一种对于纵容的恐惧,缺乏对孩子的信任,这样的作用下有的孩子变得极度顺从,而另一部分孩子则变得极度反抗。获得孩子的顺从,却以其个性自由的缺失为代价,失去自信。极度反抗的孩子则感受到受约束和受控制,所以公然排斥成年人意图培养的社会性品质,自我认同感很不稳定。
惩罚作为一种意欲根除孩子目标行为的手段从长远意义来看毫无效用,会让孩子变得更具攻击性,孩子学会了用伤害的方式来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削弱了孩子的同情心和公益心。威胁使用惩罚传递的是一种不信任,自然后果也是一种惩罚,让孩子产生双重失望感。
逼向成功是目前很多家长在使用的,然而鲜有家长具备勇气和独立性,做到更关心孩子的幸福,而非孩子的成功。可预知的后果包括不合群,好斗,妒忌,和轻视,自我评价建立在成功与否之上,难以承受失败的打击。这种优秀的压力,成为很多孩子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有条件养育所带来的结果都是让孩子的心距离父母越来越远,甚至与父母的养育目标背道而驰,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批评孩子不乖不听话,而鲜少去思考,造成这种南辕北辙结果的,到底是孩子本性使然,还是我们的教育方式的缺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