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区里有一家理发店,我常去理发。
理发的是位女人,有一个8岁的女儿。
理发过程,小女孩出出进进好几次,每一次进来,都会和妈妈提一个条件,我想喝酸奶、我想看电视、我想看漫画……半小时之内,提了好几个条件,每一次妈妈的回答都是,不行,先去写作业,写完作业再说。
一会儿小女孩儿再次进来,和妈妈要酸奶喝。
妈妈说,“冰箱里有酸奶”
女儿说,“我要喝红枣酸奶,家里没有红枣的。”
妈妈说,“去找爸爸,和爸爸说,你写两页作业,让爸爸去给你买红枣酸奶”。
这赤裸裸的交换、明摆着的交换,是妈妈教会女儿的。
“你去做什么什么我就给你什么”,这是一种言语的交换,是一种行动的交换。
女儿不去,妈妈动员说,没事,爸爸不会凶你的。
正巧爸爸进来,妈妈干脆就替女儿说了她刚刚教女儿的话。
一杯红枣酸奶,会换来孩子写完两页作业。
这里不是讨论值或者不值,而是讨论这种方法是否可取。
孩子打小怎么知道什么是交换,是妈妈教会的。
这就是语言暴力,生活中多少这样的话“你去不去,不去不管你了”、“你听不听,不听不要你了”、“你走不走,不走我们走了”……
为什么超市里会有不给买玩具就撒泼打滚的孩子、为什么不给买零食就嚎啕大哭,这背后深层原因我们可愿意去探究,是谁教会了孩子使用这种方法?孩子从哪里学会的?试着找找看。
这位妈妈常常当女儿的面,给我讲,她女儿不给买就躺地下,撒泼耍赖。
为什么会这样?她可能从来没有思考过。我想给她提出建议,但是,她一直沉浸在讲述当中,情绪激昂,说什么她都听不进去。
女儿又一次进来,头发盘着,妈妈呵斥她,头发湿着还盘着,赶紧散开,感冒了怎么办?我随口问一句怎么湿了?说去学游泳。
我和女孩聊起了游泳的事儿,顺便问“你学游泳吗?学了几天了?学的什么泳姿?已经学会了吗?”女孩点点头说,“教练教会了我们蛙泳”,我紧跟一句“你会游了吗?”女儿刚刚回应“我会了”,妈妈劈头盖脸一句“你会个屁”?女孩马上反唇一句“你去死,你个神经病”。
说实话,自从七年前,在店里看到一对母子因写作业,由骂、升级到打,再到哭天喊地,我就留下了心里阴影,见不得这样的吵闹场面。
听到母女俩的对话,我心里面不知有多难受。可能在她们母女看来,这是平常甚至很正常的一次交流,但是这又何曾一次。我甚至有些害怕去那里,怕见到这种场面。
尊重本应该就是互相给与的,你不尊重我,我也不尊重你。
02
金韵蓉老师在《先斟满自己的杯子》有一篇文章,讲述女人的温柔,温柔不是嗲声嗲气的说话,不是刻意穿着低胸睡衣,不是练就哀怨动人的魅惑眼神,不是凡是迁就委屈低声下气的小媳妇,温柔是一种心情,是一种来自骨子里的情愫。
亲密关系如此,亲子关系亦如此,给到对方应有的尊重,不要在外人面前诋毁、数落对方的缺点,关起门来自己说,让对方有存在感,有价值感,这才是相处之道。
03
隔几天上街买菜,正好碰着她接女儿放学回家,说起要吃饺子,妈妈当着女儿的面说,“她姥姥就好笨好笨,连饺子也不会包”,小女孩在旁边附和“就是我姥姥笨死啦,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干,饺子也包不了,就会吃”。
细想一下,这些话又是谁教会的?难道不是父母在无形当中把这种对自己父母的不满,毫无遮掩的表达了出来,所以,孩子也才会这样表述对姥姥的不满。
可能,妈妈从小也是在姥姥的这种教育下长大的,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没有存在感,没有价值感,所以妈妈也不知怎样给予自己的孩子。
《原生家庭》的作者说,这一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它不是独个父母发明的,而是从先辈那里继承的一整套感受、规则、交流和观念。它们是逐渐累积而成的。
其实,我们应该要学习如何做父母,如何给到孩子正确的引导,如何避免孩子在他将来的家庭生活中,受到原生家庭之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代代相传。
我们将组建自己的原生家庭
比我们的原生家庭更重要
我们的原生家庭该翻篇了
齐悦社群季度班第88篇
https://www.jianshu.com/c/bfaccd4b48d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