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296403/b371d6414081bd40.jpg)
这里是《长久关系维系》系列课程的第八课,本系列后续课程将于每周日更新。
![](https://img.haomeiwen.com/i3296403/6fdb4bbeb2050a6d.jpg)
从这一课起,我们将以更为科学理性的方式,深入剖析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上图是以《关系花园》的关系发展阶段为基础,做了部分的整合与重新理解得到的“关系周期”模型图。该的发展阶段适用在任何的关系上面(包括夫妻、情人、亲子、手足、其他家庭关系、朋友、商业伙伴等。)
两个人的关系,基本上都在这几个阶段之中循环往复。每个阶段都不是独立的,你和你的另一半,可能一时处于这个阶段,但下一秒就跳到了另一个阶段,甚至,也可能同时处在不同的阶段当中,或是同时拥有不同阶段的特性。这有点像“阴阳”的理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每一个阶段当中都可能包含其他的阶段,但每个阶段在不同的状况下的成份可能有不同。
比如,一段关系刚开始的时候,大多都属于“浪漫期”,一旦遇到压力,则可能进入“权利争夺期”,遇到节日,则有可能再度进入“浪漫期”。大多数在一年以内分手的情侣,都是在“权利争夺期”开始占据两个人大部分的时间之后,选择了“抛弃”而分了手。而交往一两年之后分手的情侣,则大多数是因为无法进入新的“浪漫期”而导致的。
然而,如大家所看到的,该关系模型之中,阶段之间的转换并不是单向的,它是随时可能因为突发事件或者心情的转变而倒退或跳跃到其他阶段。甚至到了“冷漠”或者“分离”阶段,也有可能因为双方的软硬件大翻新,而重新进入“浪漫期”。这也就是复合或者挽回成功的案例。
不管在哪一个阶段,我们都可以好好的利用以下5个问句:
1. 我想要什么?
2. 你想要什么?
3. 我们想要什么?
4. 我们选择做什么?
5. 这是为了什么?
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关系的目的。
不管是哪种关系,我们都是在满足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这时候,你可能立即心理反弹,说:“我交朋友哪是为了满足我什么需求!我不是这么势利的人!”但你可曾想过,为什么你的朋友会成为你的朋友?为什么某些人你无法熟起来?无法成为有默契的人?为什么你喜欢的是那个人,而不是其他人?为什么你会讨厌某个人?而不是讨厌其他人?
我想这一切如果只用“巧合”解释,至少我认为那太不合理了。重点是那些“没有成为你朋友的人”、“没被你喜欢上的人”、“没有默契的人”,是因为他们没有满足我们的需求,所以我们对他们不会产生喜欢或任何的感情。
我们会跟让我们有归属感的人成为朋友,跟相处轻松的人成为朋友、或是跟我们有同样想法(我们觉得受到认同而喜欢对方)的人、崇拜让我们向往的人等。不论是喜欢上自己的投射还是弥补自己的不足与限制,大部份的人“需要”朋友或伴侣,是为了处理寂寞感与我们与生俱来的存在性焦虑。
我们如果没有去发掘或是接纳自己的本质,我们就不可能拥有调整自己的弹性。我们一生就会变成一块固定形状的拼图,像俄罗斯方块一样,只能选择摆在某个地方,如果不是就会使整个游戏局势变得更加惊险且容易Game Over;就变成只能吸引到某些特定特质的人、跟某种人合得来、在某些场合才能感到舒适。
缺乏弹性,并不是成为了所谓的“赢家”,要别人来配合我们,而是我们自己关掉了许多生命中有可能去走的道路,损失的其实是自己。
而这就是为什么契合的关系非常难得且不易得到的原因,一般人容易把焦点投射到“对错”、“角色”上面,利用关系来证明我们自己是对的。
例如跟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得到某种自己期待形式的爱情,来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一旦拘泥在这两个概念上面,就很难与他人磨合,尤其我们又不可能找到跟我们完全合拍的人,即便找到了,也会缺乏惊喜与探索,关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但一旦我们有了弹性,对于他人有了基础上身为“人与人”对等的理解,那就没了对错,转化为最纯粹的尊重。
关于“关系周期模型”的总论,今天就先说到这里,在接下来的几课里,我们还将分别对每一个关系阶段进行更为详尽的剖析。
——————
更多情感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另一半情感
你的情感,我们和你一样关心。
你的烦恼,你的无助,你的压力,你的幸福,我们和你一样关心。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