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很早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时而自信时而自卑,在两者之间飘忽不定,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弱了,什么都做不好,有时又觉得自己仿佛什么都能做好。这是一种矛盾吧,可是自己总在这种矛盾中徘徊挣扎。渐渐的就总结了一句像自己座右铭一样的话:人就是一个矛盾综合体。
到底为什么这两种情绪会自己不断的互相争先抢后地跑出来呢?答案其实就在心里。如果想要心态的平和,就需要自己努力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好像自卑和自信是站在一个天平上的两端,假如自卑的砝码加多了,那么就多来点自信,中和一下,使它持平。这样一来人的心态也就稳定了。
心态稳定了是不是就可以泰然自若了呢?当一件棘手的事情找上自己,会不会觉的很难就不想去做了呢?会不会因为不晓得方法而退缩了呢?那么那些有自信的人是如何做到泰然自若的呢,仅仅是因为他们有天分吗?他们一定也是从起跑线上走过来的,就好比如新人到了工作岗位,什么也不会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心里会慌张,那么这个时候会怎么办?当然是想办法收集情报,像前辈虚心请教,然后构筑一个和谐的办公室人际关系,长辈总是讲什么事“有了关系好办事儿”,这在当今社会可能已经变成了一个褒贬不一的词,但仔细想想,假如一个人活着不建立起人际关系像鲁滨逊一样一人生活在孤岛上,自给自足,面朝大海,是没有什么不好。可既然生活在钢筋铁骨的现代社会,那就必然会像电网一样四通八达的连接起来。
那么这当中也自然会有比较,A比B赚的多,C比D更受老师喜欢,E比F长得好看,处处充满了比较,仿佛有个线在那里,跨不过去就是比人家低一等。这些无形中的线就好比红外线传感器一样,很多人过的小心谨慎命悬一线,削尖了脑袋想要突破防线。可是过不去又怎么样呢?顶多是拿不到宝库里的宝藏而已,而宝库里真的有宝藏与否,会不会空欢喜一场就无从得知了。
换一个角度来想一下,找宝藏的人之所以想要宝藏是想从“无”到“有”,正因为对于无的焦虑才渴望有,为什么焦虑,因为觉得别人有的自己没有,于是就想尽办法去拥有,这一过程可能就是自卑到自信的转变。那么什么时候又自卑了呢,那就是发现了更多的别人有的而自己没有的,于是又再次渴望直到再次得到。于是人就在有和无之间摇摆,不断的加砝码,天平越来越重。所以说无和有是相对的,自卑和自信也是相对的,两者都无法分离。
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想着要时刻保持自信,在人前表现出自信,是让对方肯定自己的一种方式。时刻想要摒弃自卑的心理,这是不合理的。既然有自信,那么也就会有自卑的时候,要想达到完全自信,几乎是只能靠演技了。谈判桌上还是辩论席上都会讲,要击溃对方的自信心,就是先找对方的弱点,逻辑最薄弱的那一环节。有绝对完美的逻辑吗?答案是只有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卑和自信也一样,只有相对的自信和相对的自卑,这都是通过比较来实现的。
那么是否没有比较就没有自卑和自信了呢?试想一下鲁滨逊一人生活在孤岛上,他有自卑和自信吗?与大自然搏斗的自救过程中少不了身心的较量,使读者也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了不少鼓舞。其实自卑和自信无处不在,一味的摒弃自卑崇尚自信是不符合实际的。让自卑转换成通往美好向往的推动力,接受自卑的心理并善待它与之友好相处。摒弃过去一味的否定,不要只会说“不要自卑,自信起来。”要对自己说“自卑没有什么不好,证明我有进步的空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