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勺勺客

作者: 知不道君 | 来源:发表于2019-04-24 14:29 被阅读83次

        在秦地省城东南角一百华里左右,有一古县名曰滋水。此县乃秦孝公时期初置,因为境内深山之中出产白色美玉,而闻名于全天下。

        滋水此地扼秦拒楚,是秦地东南之门户要地。景致上有山亦有水,沟壑坡岭不计其数。其间各乡镇村落,物产虽不甚丰盈,但据滋水县志所载,此处田地自有旱涝保收之灵,故而民风厚重朴实,民人皆以百工各业谋生,不似东南秦岭腹地之民人,其性彪悍异常。乱世辄有刀客土匪,治世辄有盗贼娼妇。

        滋水百业之中,最负盛名者,乃关中勺勺客也。名头上说是关中勺勺客,实则不过是滋水县而已。只是滋水勺勺客多有一人一勺走闯天下者,所以雄霸省城各地,名头也就大了起来。

        由于地处交通要地,古时的滋水,商旅客店驿站等便极多。沿途所过之人来自五湖四海,仕农工商,一人带一张嘴,吃饭口味也是天南海北。正可谓应运而生,滋水地界自古便多出厨师,且多有烹饪大师。到了晚清年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李芹溪仅以一道清炒白菜,便博得这位实权太后大悦,一时间,不仅是李芹溪,连带着花打四门这一陕菜绝技,也一道名扬天下。

        虽则如此,这花打四门毕竟是秘技,因而,从清末直至今日,由于经见和亲历者极少,花打四门绝技,几乎成了一个只存在于传说中的神话。

        在白鹿原东塬上有一村名李家村,方圆十里的人都知道,这村里一组有一个叫李善和的老勺勺。他做的红白宴席,就像他的为人一样正宗,因而名气极大,口碑极好。

        老人脸上沟壑纵横,遇人总是一脸和善的笑容。年纪虽早过了半百,气色却仍然很好,脸庞红润,走起路来脚下极稳健。只不过,老人最近因为有了一件心事,人们已经很少能在室外见到他了。

        从来也没有人会把这个看似普通,且有些薄名的乡间勺勺客,和花打四门这一神乎其神的秘技传承人联系起来——虽然,他其实一直都在用着所谓的秘技。

        每当做宴,老人便赤裸上身,在土灶上飞舞着他那口三十五斤重的大铁锅。铁锅架在柴火上,被他舞的时而顺,时而逆,时而颠,时而摇。在一旁帮灶的妇女们看的目瞪口呆,又被香气勾的口水直流。那香气能一直飘到半里地外,闻着之人便肯定的说,这是铁锅李又在抡大勺了。

        他依照此法做出的九大碗宴,常常让逢事的那个村子里的老老少少,人人香的直流口水。而当事罢之后,事主家给他的报筹或答谢,通常是五十至一百元人民币不等。有的人家还会另给一条香烟,他照收不误。有的人家连钱也不给,纯粹是让他帮忙,他也不在乎,照样的上灶炒菜。

        铁锅李就这么干了几十年乡间厨子,凭着精湛的手艺,挣下了一份厚实的家业。不仅家里盖有楼房,城里也买有房子……

        他现在只是遗憾,老婆没有给他生下一个儿子。倒不是因为他是个老封建,而是实在有难言之隐。

        老汉膝下有两个女儿,但勺勺客这行传业有个老规矩:传男(儿)不传女——即使他愿意传女,女人家也终究干不来勺勺客这份体力活。因此,对于李善和老人而言,没有儿子,他的手艺传承便成了大难题。随着时间推移,眼下,这已经成为了一件迫在眉睫,不得不解决的大事了。

        这天早晨,已经考虑了好一阵子的李善和老汉,终于敲锣打鼓的宣布,自己要正式招收徒弟,传授花打四门的绝技。众人当时便凑上来看他贴的告示,纷纷嚷嚷着说,若是合适,就让自家儿子来学。只是,一看他立下的诸多规矩,立刻再没有了动静。

        规矩是这样的:凡是欲学此技者,三年之内不得离开李家,由李家管吃管住。这一点足说明学习之难,众人也能理解。但下面的规矩就让人有些难以接受了:学成之后不允许在城里开饭店或者打工,只许在乡间做宴席谋生;而且,在没有经过自己允许的情况之下,不得再向他人传授。这点就有些不合情理了,人们纷纷摇头。

        其实,铁锅李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当年十三岁上,父亲在给他传艺时,也是这么要求他的。他问过父亲为什么,父亲只说这是祖训,便再不提这一话题了。铁锅李直到后来,才从在师范上大学的女儿处知道,自己正是李芹溪的嫡后。

        当年李芹溪名扬天下,的确是在西安城里好不风光了一阵。但是,乱世年月,好景不长,二虎守长安时,李家在城里的饭店产业尽毁于战火。无奈之下,李家的后人又辗转沦落到了乡下。待安定下来后,世间从此再无李大师,而有了一个厨师世家。

        相比前两条,第三条规矩更加让人看后直打退堂鼓。因为实在是太难了。

        第三条其实是招收的要求。

        要求能在三分钟里,把十五个拳头大的土豆,全部切成丝状;在一分钟里,把五十个鸡蛋一同下锅炒熟。只有能同时做到这两点者,才能拜师学艺。

        李家门前在热闹了一阵之后,终于归于沉寂了。

        这年头世事皆变!举凡是红事,基本上都在城里或镇上的酒店包席。白事也已经成体系发展,司仪、乐人,还带有厨师组,乡村宴师几乎绝迹。而铁锅李的要求竟然还是如此苛刻。人们便思量,在他这里学厨,远不如去烹饪学校,或者干脆到饭店里一边打工一边学厨,更划算和实惠。所以,消息放出后,一连几个月都无人问津。更是有了一种传言,说是铁锅李是老骗子,他根本就不会什么花打四门,不过是得了失心疯,想要哗众取宠。

        这件事终究是不了了之,平息于时间长河之中了……

        不过两年时间,铁锅李已是明显的衰老了,自打那件事之后,铁锅李再没有接受过一次乡人的邀约,整日间和老伴两人闭门不出,过起了悠哉游哉的生活。

        忽一日,闻知大外孙结婚要在乡间办流水席,铁锅李便向女儿提出,由自己来做这顿宴席。女儿女婿先还不同意,倒是外孙孝顺,欣欣然满口答应了外祖父的请求,这下女儿女婿才默许了。

        寒冬腊月,天冷的吓人,铁锅李仍然脱去了棉衣,只穿着一件皂衫。他也不介意被人围观,用大斧劈了硬松木往锅下一支,一口铁锅便倒上了清油。继而起火热锅,直烧的锅里的油冒烟再冒火,才在众人的惊呼声中,迅速的把一块二十斤重的整肉,切成均匀地半厘米细片,猛力往油锅里一扔,那一把大勺就运作起来。

        只见他不时加入各种佐料,动作老练而干脆。过了好一会儿,眼观肉已半熟,铁锅李开口对众人说道:“花打四门,最后一次咧!”

        说话间,一口大铁锅,就被他用双手提了,观者只见他将锅时而转圈,时而又放下左右摇摆,惊叹于他的力气。

        及至他令人目不暇接约做好四样菜(红烧五味肉片,三宝汤浇豆腐干,粉条苦菜炖老汤羊肉,清炒白菜段)后晕倒,人们才回过神来,忙把他扶去休息。

        他做每一道菜,用时不多不少,正好十分钟,在速度上比起其他乡厨师来,要快的多,已足以令人叫奇。味道更是奇绝!

        那红烧五味肉片,一片肉上兼有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更厉害的是,每一片肉在程度上也是各有区别。这菜一上桌,立刻引的满座食客争抢不止,一大海盘肉片刻间便被抢净吃光,引来赞赏无数。

        那三宝汤浇豆腐干更不必说了。用炖好的鸡鸭鹅汤浇在过油豆腐干上,辅以几粒肉丸相佐,吃起来有四种肉的味道,却其实没有放任何肉块。倒是那点缀用的肉丸子,吃着却像豆腐一般。不用说,这道菜又一次引起了哄抢,更有甚者,一些人这桌吃完,觉得还不过瘾,就又去别的桌抢食,险些引起流血事件。

        粉条苦菜炖老汤羊肉,用本地苦菜炖本地羊肉,则更是一道奇菜。初喝时汤足够热乎,味道是清淡的。待那汤变凉,突然就成了麻辣口感。直至彻底凉透,汤又变成了甘苦味。可是分明从始至终都是一样的汤,并不见加添什么佐料。众人中有懂烹饪者,边吃边觉诡异,却彻底的知道了人外有人,直说花打四门果然名不虚传。

        最后一道,清炒白菜段,乃是压轴。这便是当年李芹溪给慈禧做的那道菜。白菜在本地极其常见,做法也极其多样。但那天之后,村人们吃过了铁锅李做的白菜后,再吃自己做的,感觉简直难以下咽。这道白菜一盘本只有四个小片,为了适应流水席,一盘增加了一倍。口感极好自不必说,关键在于它又脆又软的特点。外层是软的,中间则是脆的,里心则又是软的,吃起来像是有馅一般的三重口味,却终究只是一段白菜。

        巧的是,外孙请的婚礼摄像师傅,恰是个业余美食家。他出于对烹饪的热爱,一点不差的,正好拍下了,当时铁锅李施展花打四门的全过程。这样就留下了一段极珍贵的视频资料。远比后来《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短短一段详细和有价值……

        因铁锅李,这次宴席办的极成功,铁锅李和他的花打四门绝活,传遍了四里八乡的角角落落,再没有人说他是失心疯,以及挖苦之类的话了。反而一下子有许多人,又想着要把子弟送来向他学艺。更有甚者,由于新娘是城市人,经那天参加过婚礼的新亲们在各自圈子里的说道,花打四门绝技重现于江湖的消息便不径而走了。省城许多家酒店饭馆,甚至京城里的国家级厨艺机构,以及某烹饪学校,以及一些富商们,都想高薪聘请他去执勺或执教。

        对此,铁锅李只以年老昏聩,体弱多病为理由,就全部委婉推拒了。一些记者们闻风而来采访,也都吃了闭门羹。

        大约一年后,铁锅李走完了自己富有传奇而又平凡的一生。临死前的他,已经不能说话,但眼神里满是安静。

        在他还能说话且身体尚好时,他和一直以来的副手搭档老余彻夜饮酒,第二天再醒来,就几乎不会也不愿再说话了。

        他们当时谈了什么已没有人知道,只是从此以后,老余开始办起了学炊班,只招收附近村里十三岁的后生。老余逢人便常常感慨:“真真可惜了,老李,那么好的人,那么好的手艺!花打四门,一百道陕菜,他不过只做了四道最基础的,就轰动了天下,其他的……唉!现在的人呀,只知道用烹饪来赚钱,却不明白这也是一门艺术与学问。厨艺不仅是老祖先留给后辈的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家风和操守。我们关中勺勺客,不会偷更不会抢,全凭手上的一把铁勺,和心中的正气走闯天下……”

        如此感慨着,老余便趁着还有心力,便想着要把自己虽然远不如老李,但也堪炉火纯青的烹饪技艺,全部传授给了下一代的勺勺客们。他不再拘泥于只可传子的规定,广收徒弟,一心想使陕菜发扬光大。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尤其是学成了他那如同鬼手般的砧板手艺的徒弟们,还未出师就已经成为了各家饭店高薪争抢的对象……

        而他总是饱含深情地,告诫即将学成走出师门的每一个年轻人:“记着,你们不是别地的厨师,你们是关中勺勺客……永远的关中勺勺师傅……”

相关文章

  • 最后的勺勺客

    在秦地省城东南角一百华里左右,有一古县名曰滋水。此县乃秦孝公时期初置,因为境内深山之中出产白色美玉,而闻名...

  • 勺勺客

    白鹿原上鹿家出了个勺勺爷,引领后生弃了锄头锨耙纷纷效仿进城学厨艺,出了不少勺勺客,享誉省内外。 勺勺爷自幼家徒四壁...

  • 勺勺客之“红烧带鱼”

    今天,我在家当厨,给女儿做爱吃的“红烧带鱼”。我洗鱼的第一步是把带鱼放在案板上,大力挥刀剁掉带鱼的头部,小...

  • 勺,勺的,勺叨叨……

  • 勺,勺啊,勺着勺……

  • 勺,勺着,接着勺……

  • 勺,勺呀,继续勺……

  • 凉面

    1. 1勺蒜末、1勺辣椒面、1勺熟芝麻、1勺葱花、淋上1勺花椒热油 2、 1勺生抽、2勺陈醋、1勺白糖、半勺盐 ...

  • 为啥早餐店的豆浆顺滑好喝?

    在早餐店待过的要求是这样的:四勺黄豆四勺大米饭,三勺白糖,这个配比下来豆浆真的口感顺滑。 其中黄豆是煮熟的。 有客...

  • 一杯摩羯

    有闲没闲,来杯摩羯一勺坚韧,一勺勤奋一勺傲娇,一勺低调一勺自信,一勺自省一勺固执,一勺灵动一勺可爱,一勺温婉摩羯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最后的勺勺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zlg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