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经常恨不得把超过100%的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努力加班,甚至把私人时间用在一些本来超出工作职责或者内容的事上,还要总表现出一副不费力的样子,一个是觉得领导应该知道这件事情有多难办,他/她肯定记得我的好,不用我去说多辛苦;另一个是觉得要是表现出这件事情不好做,岂不是显得我的能力不够。时间一长,不仅觉得自己不堪重负,私人时间被占用,而且好像也没有多少得到更多领导的肯定。
为什么?
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的一个职业导师和我说,不是这样的,你完全想跑偏了,通常的情况往往是,你付出了时间和精力,而领导并不知道这件事有多难办,所以也领不了你这个情,更加不会觉得你的能力上有什么优势。她反复告诉我,你一定要50%的精力用在做事,50%的精力用在传递你做的事的价值上。
这句话乍听起来是有偷懒的嫌疑,细细一想,其实完全不是。
从他人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没有时间和义务去主动挖掘你的成果与辛劳,要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反馈,把自己的成果主动展示出来。
我们假设一个场景,大家在一个会议上,老板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出于要仔细思考及不能出差错的角度觉得自己要谨慎发言,先细细想清楚。这时,另一个同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你觉得逻辑不是很通啊,老板也指正了一下里面的纰漏。你暗暗对自己说还好我没有提前发言,不然肯定被说了,哪知你一转头,看到了老板对该同事颇为肯定的眼神。是了,你自己在思考,想着要思考全面,要给领导一个100分观点,那个同事开口了,说的不太对,观点只有55分,但是在老板心里,此次会议上,你是0分,人家是55分。回头给那位同事升职了你委屈么,你说我想得比他的好多了,但对于老板来说,他就是根据自己得到的信息在做决策,这没毛病。
工作与生活不像是在学校学习,定期会用考试来检测每个人的付出。学习上,有难题,一点点攻克了,不用告诉任何人,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用统一标准把成绩一排,大家就都知道了。但是在工作中,把一件困难的事完成了,过程中辛苦与挫折自己略去不表,并没有这样统一的标准和排名去帮你告诉全天下,别人又不可能都给你做一个访谈,让你将这件事细细说给大家听,过去了便过去了。
而从自己的角度来说,在他人面前的形象是需要用心去营造的,用热词来说就是,
要把自己当做一个IP那样去打造。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对一个人,一件事,通常在接触2次左右人们就会开始以打标签的方式去记忆,诸如这个人靠谱,或者不靠谱这样的标签,而且标签一旦打上,很难改变。当人们遇到资源或者机会的时候,会循着这个标签的记忆库去寻找到合适的人。一个项目在一开始能否获得投资人的支持,其实7成是看人,剩下3成再看项目本身的内容。当然,我们经营自己的形象,并不是说就一定要去获得什么,但是最起码它可以有效避免有些损失在我们不知道或者意识不到的地方就发生了。
话说回来,其实这个道理放在与另一半相处的过程里也同样适用,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居然这么对我?”“你知道我有多累么?”“我当时没有意识到他/她是多重要的。”其实人们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将100%的精力都专注于事情本身,而忘记了沟通价值的典型情况。我们习惯于埋头用自己的方式为对方付出和关爱,经常会忘记这是一个双向的契约,自己就开始单方面执行起来,还要求对方也遵照这个契约给你相应的反馈,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契约中一件事如何才是好的都没有达成一致,你付出了再多,对方又如何感知到自己的爱和价值呢。
因此,50%的精力做事,50%的精力传递价值,并不是说要你事情只做一半,这里的前半句要求具备完成工作的能力,后半句其实是在要求具备沟通的能力,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合理地分配在这两方面,才能算真正完成了一件事。
所以,“大家伙可长点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