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之美》读后感

作者: 巳岚 | 来源:发表于2018-02-08 16:10 被阅读27次

             文章首页:因为微笑,文明便不会消失。蒋勋的签名就打动了我。跟着他的文字,好似亲历了一场吴哥之行。这不只是一本旅行书,而是在旅行中看到一朵花、一面微笑、一块石头的感动。这不只是一本旅行书,而是在旅行中看到一朵花、一面微笑、一块石头的感动。

            接触蒋勋的书,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起源,但是家里却有无数本蒋勋先生的书,蒋勋先生对各行的涉猎程度让我惊讶,尤其对文学、诗哥、美术等之美的见解,不自觉的就成了他的忠粉。这本吴哥之美蒋勋先生从各角度阐述了吴哥的建筑之美、雕刻之美、自然之美、信仰之美等等等。从历史挖掘到当下的真实,从战争的残酷到和平的美好。此书刚好就全方位的展现,无论你是人文爱好者,还是风景爱好者,看完此书,吴哥仿佛都是必去的一个地方。

             全书含附录共有九个部分,有六个部分介绍吴哥城及城周边的寺庙或塔,蒋勋不是徐霞客,他的角度与观注点与众不同,介绍吴哥城时他先说的却是巴肯山。他说印度教信仰中,宇宙的中心是弥山,因为弥山上住着湿婆神,山便成为中心,稳定的象征。于是蒋勋认为罗洛斯遗址的巴孔寺已经用寺塔的形式追寻山的象征,是在平面基地上,利用石阶及向累建的坛,一层一层来完成山的意向。或许是因这是吴哥王朝第一座借助自然的山丘形势来建庙的建筑,同时也吸引了各界学者的注意与研究,这个部分非常清楚的赘述了整座山即是一座寺庙的雄伟景象。又或许因为巴肯山的高度,蒋勋得以俯瞰吴哥王朝的吴哥寺的华丽庄严和方正面局。让蒋勋自己觉得就是一头落日里发呆的石狮,静看夜色四合,繁华匆匆。

            蒋勋的文字有其独到的灵性,甚至佛性,细细品味,美的同时还会触动你的心灵,让你有如佛前焚香沐浴后的身轻气爽。他在巴扬寺章节部分说:“吴哥王朝来自印度教的信仰,空间在严格的方正中追求一重一重向上的发展。”一重一重向上的发展,这才是佛教信仰的真谛吧?是的,处于迷茫与停滞时的人们,或许去爬一下吴哥的寺庙便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因为蒋勋说没有攀爬过吴寺庙的高梯,不会领悟到吴哥建筑里信仰的力量。在通往心灵修行的阶梯上,匍匐而上,愈来愈陡直的攀升,才知道自己必须多么精进谨慎。虔诚的信徒不会坠落,玩耍的游客不会体会真谛。原始欲望官能的骚动,沉淀升华成一种极其安静祥和的微笑,才是信仰的精髓。

            全书围绕吴哥之美述说,而高棉的微笑,让我最为难忘。或许这是一种可望而不及的境界,一种无法达成的高度,更是一种玄妙无语言说的信仰的力量。蒋勋在书如此描写高棉的微笑:“战争消失了,尸横遍野的场景消失了,瞋怒与威吓的面孔消失了,只剩下一种极静定的微笑,若有若无,在夕阳的光里四处流荡,像一种花的芳香。连面容也消失了,五官也消失了,只有微笑,在城市的高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使我想到经典的句子:不可思议。 在战乱的年代,在饥饿的年代,在血流成河、人比野兽否还残酷的彼此屠杀的年代,他一直如此静谧的微笑着”。真的,读到这段文字时,我的心是极定的,画面竟然是极祥和的。蒋勋说巴扬寺的微笑有如金刚经一般难解,因为无解,那无解就只能把他归于神秘宗教一派了。可是我却被浸在微笑的面容里,仿佛包容了爱恨,超越了生死,就一直仿若吴哥城市上空的微笑至天长地久。

           蒋勋还对浮雕从社会史等各个角度去看这门艺术,无论浮雕传达的是庶民生活的活泼自由还是高棉军人用长矛刺杀的场景。都体现了雕法的写实和丰富,反映了当时以生活为现实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来自对生活细节的认真观察,同时也反映了现实人生热情的关心与投入。

            为什么会如此喜欢这本书,用蒋勋先生自己的话来做为结束:“吴哥窟是使我思考自己最多的地方。”是的,花的绽放是一种声音,微笑是一种声音,思考自己也是一种声音,或许这才是我喜欢这本书真正原因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吴哥之美》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zmt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