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在攻打曾头市时被乱箭射中面颊,还是一支毒箭,后晁盖箭毒发作身亡。梁山第二代领导人退出历史舞台,宋江坐上第一把交椅,接任主持梁山各项工作。
晁盖之死看似偶然,实则有其必然性,前文早已埋下了伏笔。
伏笔一:出发前,认军旗半腰吹折。
宋江与吴用、公孙胜众头领就山下金沙滩饯行。饮酒之间,忽起一阵狂风,正把晁盖新制的认军旗半腰吹折。众人见了,尽皆失色。
这是晁盖出发曾头市前的一幕:正把晁盖新制的认军旗半腰吹折。这是不祥之兆,军中大忌。吴用,宋江劝他择日再去,晁盖出征的意愿强烈,哪里听得进去,执意出发。
这是暗示晁盖出师将不利,为下文写晁盖被乱箭射中进而死亡埋下了伏笔,这也是多数读者最为认同的极为典型的一处伏笔。
伏笔二:缺乏调兵遣将的谋略,不善于用人。
攻打曾头市时,晁盖亲点了二十员大将,来看看他点了哪些将领:
晁盖点那二十个头领:林冲、呼延灼、徐宁、穆弘、刘唐、张横、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杨雄、石秀、孙立、黄信、杜迁、宋万、燕顺、邓飞、欧鹏、杨林、白胜。共是二十一个头领。
名单中的人物除了刘唐,白胜和三阮是他带上梁山的原班人马,其余都不是。当然,他自己带队上梁山的也就七人,但这七人中关键性人物智多星吴用和公孙胜竟然都不在出征之列。有他们在场,晁盖遇到紧急情况至少有个人帮他出谋划策。吴用是军师,公孙胜懂妖法,重大事件竟然没有和晁盖在一起?等于把晁盖推向了不确定的未来。
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他们两人都未能参与曾头市的战役。是晁盖没点将他们?还是他们不乐意跟随晁盖这个大哥闯荡江湖?不得而知。总之,有些蹊跷,似乎注定了晁盖的死亡。
晁盖中箭时,救他的人只有刘唐和白胜,果然还是自己的兄弟肯留下来冒死搭救,其余人等各自逃命去了。
伏笔三:听信来路不明的和尚,身涉险境。
两军交战的第四天,半路上杀出两个和尚来投拜晁盖,故意说曾头市五虎的诸多不齿行为,不堪其扰,期待晁盖带兵剿灭他们,他俩知道五虎的详细出没去处,可以带路前往……
稍微有头脑的人,也会思考一番,两个陌生和尚的话信得过吗?假如吴用在的话,就没有和尚什么事了。悲催的是,缺乏军事经验的晁盖竟然信了。林冲还劝谏他道:“哥哥休得听信,其中莫非有诈?”可是晁盖似乎中了邪,听不进这些言论。理由是和尚乃出家人,不打诳语,何况,曾家未必打得过头领大军。
林冲只好退一步,请求晁盖哥哥不要亲自去,自己愿意带一半人马前往探个虚实。晁盖讲义气,宁愿选择自己亲自去,理由是,要不谁愿意向前?晁盖有大将风范。
从这些言辞看来,晁盖又多少显得有些幼稚,也颇有些盲目自信。这种情形下,带了一半头领和军队跟着和尚出发。竟然没把武功高强的林冲带在身边,而是让林冲带领一半人马在外接应。
果然,三更时分,月黑风高夜,最是动手最佳时段,和尚把他们带向了山路难行的危险境地后,中途跑路了,留下慌乱难行的官兵。晁盖在混乱中,面颊中了毒箭,只有兄弟刘唐,白胜冒死相救,其余各色人等纷纷逃命,晁盖归寨后毒发身亡。
梁山第二代领袖就此陨落,死得突然,死得蹊跷。难怪,对于晁盖的死,流传着诸多版本,在此不再展开阐述。
晁盖死后,宋江接任晁盖的位置,坐上了梁山第一把交椅,并着手进行了一些列的改革,开启了宋江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