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本文摘抄自知乎作者樱桃和小玉兔

本文摘抄自知乎作者樱桃和小玉兔

作者: 蓝朴 | 来源:发表于2020-05-27 11:47 被阅读0次

    最近两天看了太多的关于PUA的事件,包丽被牟林翰逼自杀,沈丽君丈夫出轨被小三逼被跳楼,合肥女孩被前男友割喉案,这几个事件男方都有心理不健康的状况,价值观也不正确。女方有的逝者已逝,但还是想给已逝的几位姑娘说:是因为男方的错误才造成你们这么大的伤害,你们不要内疚,往事已经过去,不要放在心里了,请在天国安息。也希望死者父母早日摆脱伤痛,你们的孩子都是好孩子,他们遇到不幸,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既然事情已经发生,死者无法复生,过好你们的下半生,才是让孩子在天国能安心的最好安排。

    以下全部为摘抄,所以建议各位支持原创。

    本文摘抄自问题:如果林奕含承认她是爱过老师的,那么她会身败名裂吗?里面的回答。

    作者:樱桃和小玉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3288059/answer/121004310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真巧,这问题和我前几日写下的一篇回答竟然如此契合。

    是啊,她是爱的,我一直认为她是爱的,她也一直在表达她是爱的。看到这个提问我真感到庆幸,终于有人体会到她的爱了,可我也真恨,看客真残忍,残忍到这种地步,竟然真的敢,且大言不惭地做出这样的推断:如果是爱的,就是自愿的。

    “在动态讲了google有「房思琪是谁」关键词的事情

    许多人按了哈哈大笑的脸

    我有一种剧痛想要说我并不是写字哗众取宠的人

    想要说不要笑了,「不知者未必无罪」”

    ——林奕含的脸书

    从头到尾她都不是自愿的爱,而是被爱的爱,不是被人爱,而是被动爱。

    “而她此刻像一只小动物在畋猎中被树枝拉住,逃杀中终于可以松懈,有个借口不再求生。大彻大悟。大喜大悲。”

    一个个被诱jian的小女孩,她们做了一整个童年的美梦,一整个青春期的美梦,她们美丽,有教养,有学识,所有这一切都是为她们光明的未来所做的准备。可是在她们长成之前,在未来来临之前,恶魔轻而易举窃取了这一切,又焚毁了这一切,当意识到失去的再也回不来时,她们所想的,是只有把这一切当成自己本就想要的结果。没有能力去反抗,让自己好受一点总可以吧?

    “想了这几天,我想出唯一的解决之道了:我不能只喜欢老师,我要爱上他,你爱的人对你做什么都可以,不是吗?”

    爱上老师,是与自己做的和解,假装不曾向往过另一种未来,那个未来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假装不曾有完整,那么残破又算得了什么呢?

    已经脏了,再去想干净不就太痛苦了吗?

    被爱上老师以后,这个爱还在滋长。一开始那种自我催眠式的爱,渐渐被累加上一种斯德哥摩尔式的爱。

    我们常听到的PUA,诱jian,都如出一辙。

    人性的弱点,就是会屈服于恐惧的心理,当人经受强大的心理负担,又孤立无援的时候,人们就会对这个加害者产生依赖。加害者的残暴给受害者以极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偶尔展示出来的仁慈又会让受害者感到强烈的感激。

    不管是PUA还是诱jian,利用的都是人性的这一弱点,她们的经历难以启齿,无法向他人求助,或者求助了也无果之后,就只能回到加害者身边。

    斯德哥摩尔症候群,是被绑架的人质很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疾病,所谓的爱上绑架犯,爱上QJ犯,这根本不是健全的爱啊,这是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这种病症不是正常人轻描淡写几句就那么容易好起来的,也不是自知这是病态的,就能够不为这种不是爱的爱而痛而伤。

    林奕含在因被诱jian而痛苦的同时,也为这爱而痛苦着。

    看了你这样的问题之后不得不佩服我自己之前的推测:“法律不允许她爱老师,因为如果她爱,那么她就是自愿,她就不再是被yj的那一方。社会不允许她爱老师,那些和她有相同经历的女孩也不允许她爱老师,因为如果她爱,那她就失去了受害者的身份,她的痛苦将无处安放,她就变得比肮脏更肮脏。”

    我只是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看客的心理,没想到真的会有人这样想。

    上一个回答在下面,如果想看,看看也无妨。

    林奕含为什么要否认她是房思琪原型?​www.zhihu.com

    提问者向我发来了这样一个评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本来就是类似的伪科学的东西。其判断标准模糊,自相矛盾,根本就没有几个确证的案例。但是由于猎奇文化,变成了人人当真的真理。这就是”万物皆可斯德哥尔摩症。”

    为了避免他赖账,现附上截图如下:

    本来想说我并不专攻犯罪学,没办法厚着脸皮去讲述专业性质的知识。可是既然他问了,我也没有道理躲着不来答一答,那我们就来证明一下,这位题主言之凿凿提的这几个观点,确实是真的吗?

    1.斯德哥尔摩是否是伪科学?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命名, 缘于发生在斯德哥尔摩的一起银行抢劫案。1973 年 8 月 23 日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柯瑞迪特(Kredit)银行发生了一起抢劫案,两名绑匪劫持4名人质近6天的时间。在这次事件中,人质对绑架他们的匪徒产生了依恋情结(bonds of attachment),他们害怕警察胜过害怕绑匪。其中一位女人质和一名绑匪有出于自愿的性接触。人质被成功解救后,他们不但不恨绑匪,反而为他们辩解,一位人质甚至建立了基金以帮助绑匪支付辩护费用。瑞典犯罪学家尼尔斯·贝耶洛特(Niles Bejerot)将这种受害者对压迫者或施虐者的依恋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2.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判断标准模糊吗?

    根据贝耶洛特及其追随者的研究,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一般会表现出3个基本症状:

    (1)人质对于绑匪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的产生是有前提的 ,它需要双方有交流和沟通 。绑匪没有虐待人质,并且有一些小小的善行。

    (2)人质对于官方的不信任,害怕和愤怒。人质认为,是因为警察没有想办法尽快结束事件,才使他们被囚禁在这里 。同时人质也担心,如果警察采取突袭行动 ,他们的处境会更加危险 。因为双方一旦交火,他们即使不被警察的子弹射中, 怒火中烧的绑匪也不会放过他们。人质将警察看作麻烦制造者,因为他们会破坏情景的稳定 。

    (3)绑匪对于人质积极的情感体验。绑匪在感受到人质的合作和对于他们事业的同情之后,会对人质的处境和感受报以同情和理解。

    关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产生原因,由于着眼点不同,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模型,我在这里放一个较普遍的模型作为参考:

    从人质与绑匪之间的互动关系来看,有四种可以影响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产生的因素:

    (1)绑匪威胁会杀死人质 ,并且人质也相信他们完全有可能这么做

    因为这一因素的存在 ,受害者明白 ,在这种极度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 既然绑匪可以杀死他们 ,那么对他们惩罚 、虐待并不值得惊异 ,即便这是一种负面的身体遭遇和情感体验。相反, 那些绑匪对他们的良善之举, 是人质从没有奢望过的, 所以 ,这些善行一旦出现 ,会在受害者的内心激起较高的情感波澜。

    (2)绑匪会向人质表达某种程度的善意 ,经常给他们一些小恩小惠

    最经常发生的是 ,在人质感到绝望的时候绑匪给他们食物或水, 或者允许他们上卫生间。事实证明, 这些善举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形成的基石(cornerstone)。人质将所有这些都感知为是绑匪赐予他们的“生命礼物” 。绑匪威胁他们生命这一事实被忽略了 ,他们为当下被给予的生命所感动 。人质从心理上认为, 他们还活着是因为绑匪 “没有杀死我” ,这是一种“被恩赐的存在”(g ranting existence)。

    (3)人质没有逃脱的机会

    那些试图逃跑的人质皆死于绑匪的枪口下。这个事实更加强化了人质的这种认识:人质的生死完全掌控在绑匪手中。怎样在这种高压的情况下提高生存机会,成为压倒一切的思想 。而且,绑匪经常对人质说 :“不要害怕。如果你们听从我们的命令并且保持沉默,我们不会伤害你们;但是如果你们有过激反应我们就会开枪。”“不受伤害”的前提是“听从命令” 、“ 保持沉默” 。在这样的情景下,人质很清楚要想活下来应该怎样做 。

    (4)人质与外界隔绝,他们所能得到的信息皆来自于绑匪

    这一点使绑匪有机会在短暂的时间里对人质进行再社会化, 或者说对其进行洗脑(brainw ashing)。我们很少对我们所接受的观念提出质疑, 它们看起来是那么的合理合法, 以至于我们一直想当然地接受。这些观念也很少受到别人的挑战,因为在我们的周围, 大家接受的也都是同样的价值观念 。在没有疑义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对“异端”没有免疫力 ,所以在绑匪的高压面前 ,人质原来的那套信仰体系不堪一击 ,重新占据人质头脑的是绑匪的那套观念系统 。人质开始站在绑匪的立场上 ,透过绑匪的眼光来重新看待这个世界。这种转化(co nversio n)一旦发生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产生就在所难免。

    3.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有确证的案例吗?

    我认为,“确证”一词本来就很难实现。每个学科的性质是不同的,比如心理学就不同于其他医学学科,可以“确证”某个病人一定是得了什么病。心理学通常是复杂的。很多事并不只是数学上的数理关系,1+1一定且只能等于2,甚至即使是在数学上,我们也能在某些情况下得出非2 的结论。所以“确证”有时根本就不存在,“有且只有”的情况少得可怜。

    所以我们只能推定说,这个人很可能是受到了斯德哥尔摩的影响,但我们不能说绝对没有其他的可能。

    那么有哪些与斯德哥尔摩相关的案例呢?

    (1)大学生陷入传销

    首先,一进入传销,立马收走所有身份证、手机等等,并且有专门的人前前后后跟着,一有反抗,立刻会进行殴打;其次,给予足够的关怀和温暖,把所有恶事神圣化,增强集体归属感,瓦解个人意志,被同化;再次被隔离起来,都是在封闭的房间里活动,不允许单独出外活动;最后处于一种无助状态,集体的狂热失去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除了顺从地参与活动,没有其他任何办法.因此,这种一致性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学生为什么会陷入传销而无法自拔,是因为传销者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一心理疾病才是他们“爱上”传销的最根本的原因,从而帮助传销组织者进行行骗,使组织者得到暴富的目的.人性所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与加害人共同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产生某种程度的认同感,这是受害人自卫的本能,容易产生“角色认同防卫机制”,特别是在情感上有依赖他人且容易受感动的人,更容易患上此种病症。

    (2)家庭暴力受害者对丈夫的依恋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仅可以发生在高紧迫性的情景下,在浪漫关系中,这种“被误置的”依恋同样存在。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经常对外界袒护自己的丈夫,并且认为丈夫施暴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一般情况下她们也不会主动选择结束这种浪漫关系。

    受暴妇女在遭受家庭暴力期间,可以被视为施暴者的人质,因为两者在许多方面有极大的相似之处。首先,受害妇女能够感受到丈夫对自己身心的威胁。丈夫经常会说 ,如果她敢报警下次打得更狠 ,或者她要是提出离婚,就杀死她或她的全家。对此受害人极度恐惧。当一个人长时间生活在恐惧和压力之下时,其抵抗力就会逐渐减弱,或者以一种近乎孩童的态度讨好丈夫。

    其次,丈夫的悔改表现相当于绑匪对人质的善行或者小恩小惠。在压迫环境下生存的妻子,总是会寻找点滴的希望以证明现状可以被改善。这时丈夫的些许爱意,都会被妻子夸大为丈夫悔改的表现。暴力平息后 ,施暴人有时会买一些小礼物给妻子,或者向妻子道歉,保证以后再不会发生同样的事情。这时受害妇女很容易被打动。

    再次,受害妇女与人质一样,她们与外界的联系要么不可能,要么受到严格的限制。如果我们的口袋里只有一元钱,我们的所有决定几乎都是经济决定。如果我们的伴侣是一位施暴者,那么我们会想尽办法避免暴力的发生。如果家人或朋友的一个问候和关心的电话会引发两个小时的家庭暴力,那么在妻子看来,外人是麻烦的制造者,应当尽量避免与他们的联系。如果孩子的哭闹会扰乱丈夫的心绪,或者受到伤害的孩子引起了学校的注意,这时,妻子会认为孩子也会破坏家庭关系的稳定,她们宁愿亲属或有关部门将孩子领走,也不会选择离开丈夫 。如果有司法部门干预,受害女性常常谎称自己身上的伤是不小心碰的,她们不希望施暴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当警察要带施暴人走时,会遇到受害人的阻拦,她们担心丈夫回来之后暴行会变本加厉。如果施暴人完全控制了受暴妇女的经济来源和人身安全,那么不违背施暴人的意愿,对受害人来说,是符合最大利益的选择,也是在那种情况下唯一的生存之道,否则她挨打的次数更多,受的伤害更重。

    最后,如同人质被绑匪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受暴妇女也完全暴露于丈夫对于自己的评价当中。在暴力家庭关系中,施暴人不断地贬低、侮辱妻子,故意伤害她的自尊心。当这种负性评价听得多了 ,它就成了一种“被强加的自我定义”。逐渐地 ,妻子会认同丈夫对她的评价 ,相信自己有很多缺点,所以丈夫才打他 ;相信自己没有能力 ,什么事都做不好;相信除了他没有人会爱她, 愿意娶她。丈夫的评价,完全碾碎了妇女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她完全以从丈夫那里得到的爱的数量来评价自己。在她看来,丈夫是一位公正的评判者。她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吸引丈夫的目光 ,赢得丈夫的爱 。如果丈夫实施了暴力,她认为是自己的失败。

    (3)二战时期的犹太人效力于纳粹军官

    (4)非裔美国人的奴隶心态

    参考文献:[1]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表现、成因和应对[J] 高明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01)

    [2] 大学生陷入传销的心理学解读[J]. 商圣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0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本文摘抄自知乎作者樱桃和小玉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zqw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