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苏”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必是苏轼,次则苏洵,苏辙最末。但当你了解了苏辙的一生才会真正明白,他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家庭方面,他有慈母程氏,博学的父亲苏洵,幼年便能与兄长苏轼一起学习,交流学习经验。十七岁娶妻史氏从此一生一世一双人。他与妻子共育三子七女(其中二女早夭),长子苏迟显贵,苏辙因此获赠太师封魏国公,其妻赠楚国太夫人。
政治方面,十九岁与苏轼一起高分考中进士,轰动京城。因为他生病,皇帝特批将制科考试推迟了一个月。他在考试中用“小作文”将仁宗批得一无是处,后以四等录取(苏轼为三等,一二等形同虚设,没人得过。)。考试结束后仁宗说其为子孙得两宰相矣!苏辙也确如仁宗所言,成了治国良臣,最高时,官至副宰相,治汝州时政绩优异,以致其被罢免离去时州里父老送别他的人都呜咽流涕,延绵数十里不断。
文学方面,与父兄并列唐宋八大家之列,文章以深远澹泊闻名于世。虽然今日对其文章知之甚少,但在当时其文章是完全不亚于苏洵和苏轼的。苏轼评价其文说:“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这个评价多少有点哥哥向外人吹捧自小弟的夸耀之感,但也确实所言非虚。苏辙晚年为避祸迁居汝南从此闭门谢客,读书著述,著有:《颍滨遗老传》、《栾城后集序》、《论语拾遗》等书。
苏辙一生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他与哥哥苏轼的兄弟情。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追随哥哥的步伐,也一生都在救哥哥于危难之中。曾经数次主动请求与哥哥一同被贬。做为一个有封邑的大臣却时常哭穷,除了女儿众多需要陪嫁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需要时常接济哥哥苏轼。苏辙长于文而弱于诗,其留存下来的大部分诗作也多是与苏轼的唱和之作。当然苏轼对弟弟也是十分宠爱,做为当时的文坛宗师夸耀弟弟的文章“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人深,不愿人知之。” 这意思说:我弟弟的文章写得比我好只是你们不知道,他这个人又比较低调不像我这么爱炫耀,你们才总觉得他的文章不如我。因为中秋无法与弟弟团聚写出了中秋词千古第一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道尽对弟弟的思念与祝福。从古至今我们见过太多兄弟阋墙,为名为利亦或兼而有之。只有苏氏兄弟亦师亦友,真正诠释了何为手足,何为血浓于水。连生命中唯一的一点遗憾都是在苏轼生命的最后一刻未能彼此相见,还好苏辙死后得以葬在郏县小峨眉山苏轼墓旁,实现了年少时“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愿望。
苏辙的一生堪称完美,少时有父亲苏洵做老师,和兄长苏轼一起读书,年少成名仕途虽有波折却也政绩优异,有贤妻孝儿家庭美满,文学上也能位列“唐宋八大家”名留青史,晚年还能潜心著述著作等身,关键连寿命都比当时的大部分人要长,人生赢家这个称号,他称第二谁还敢称第一呢?
随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