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想读书。
虽然一直自称爱书,但实际上小王除了上学时的教材以外,并没有真正读完过几本书,因为读着读着就没有兴趣了。
小王觉得生活越来越无聊了,想要改变。
这两年读书热,小王听说了有人一年能读完100本书,差点惊掉了下巴。仔细一搜相关信息,竟然还有一年读完1000本书的“大神”。甚至有人通过坚持不断地读书,完成了人生逆袭,这可让小王着实羡慕嫉妒了一把。
一狠心,一跺脚,小王根据“大神”推荐的书单,精挑细选了“对人生最有意义”的50本实用书籍,先来个半年的量,就不信自己不能同样出人头地。
按照“大神”的方法,小王只阅读书里的“精华”部分,养成了扫一眼就能迅速定位“金句”的本领。“金句”真好啊,不断的“金句”让小王持续收获“醍醐灌顶”的感觉,自己的思想越来越“高大上”了。不仅如此,小王还会依据那些“金句”指导生活,繁乱无聊的生活瞬间变化成一个又一个现成的套路。
读了差不多一半的书吧,比小王这二十多年读过的书都多,可是小王又读不下去了。“金句”说来说去还是那些“车轱辘话”,小王能从一本书里获得的价值越来越少,而生活一眼就能看透,又似乎完全看不懂了。“金句”的游戏不再有趣,却又不得不玩下去。
“毕竟书都已经买回来了啊!”
说到买回来的书,小王想起了沉睡在书架最上方的一排名著。那是上学时老师要求必买的书,彼时小王对它们的印象就是又厚又无聊,完全提不起兴趣。
“反正也没什么意思,随便看看吧。”
小王随手拿起了一本《双城记》。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小王惊呆了。比听说一年读完1000本书还要惊讶,比读过的每一个金句都要醍醐灌顶,比面对50本实用书籍都更有读下去的渴望。
作家描写的时代,难道不也契合眼下的现状吗?
就拿读书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只有你不知道,而没有你找不到的书,但是你反而不知道该读哪本,该怎么读了。
人们希望迅速榨干每一本书的营养,恨不得马上长出智慧的肌肉,却发现那些营养不一定变成蛋白质,更可能变成了脂肪赘肉。
不仅如此,有些书好像并不是希望提供给你营养的,你想要什么味道,它就做成什么味道,至于取自什么原料、加了什么添加剂,你也不必关心,只要“金句”吞得爽就够了。
小王放下了书。
什么样的书更值得一读?小王没法下结论。有人喜欢这种,就有人喜欢那种,说到底,“意义”不过是自己赋予的。
书应该怎样读才对?小王心里也没有定论。有人喜欢囫囵吞枣,也有人喜欢慢慢品味,说白了,个人习惯不同而已。
只是,一切选择的结果,也由自己承担。一切可见或不可见的选择,悄悄塑造了今后新的自己。
好好想一想,你读书是为了什么?
思考片刻,小王对未来的自己说:
“愿你不被浮光遮眼,愿你拥有沉下去的心态,愿你获得更具深度的思想,愿你不畏回忆起无聊的人生。”
小王想好了自己的选择,无论读什么书,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
小王总结了以下几点具体做法:
1. 先尽量接受原文,就像心理咨询师倾听患者的讲述一样,共情而有理性。
2. 辨证思考,记录思考,不要啰里啰嗦,要简洁有力,避免影响阅读体验。
3. 第一遍阅读尽量在另外的地方记录,不干扰以后的思考。第二遍阅读时和第一次的思考作对比,综合做出结论。
4. 把记录分门别类,以便随时应用或引用。
5. 看累了一种书籍,就切换到别的书上放松神经。同一本书别间隔太长时间就行,隔太久会忘,思路会断。确实读不下去就不读了,以后想读了再重新读。
无论是实用书籍,还是人文经典,小王都可以应用这些原则来阅读。“金句”不是不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思考。
毕竟只有自己的思考才带着自己的DNA,才知道怎样长成一个真正的自己。
-0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