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大名,今终得闻其貌。
文中推土这段,让我想起白天看的一篇文章,说是一位女生随夫回其老家办婚礼,备受当地闹洞房习俗的折磨,其夫一位做公务员的朋友,想出了最污秽的方式,这等反差令人忍不住冷笑一声,再拿来许多事情对号入座。
所谓的心思淳朴,却也总能想出最残酷的折磨人的方式,毕竟自古以来,恶,从来都是不分高低贵贱的。
深夜读《平凡的世界》,内心恍惚。
对于前一百年的历史,总是很好奇,它多灾多难,它鼎盛又衰落,它经历了起伏与破碎,在无数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后总算迎来了平静。
我很喜欢梁启超的一首诗,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重首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
春帆楼是《马关条约》的签署地,梁在十七年后去春帆楼凭吊时,内心感慨写下此诗,内心的强烈痛苦化作那一句沉重的“重首回”。
苦难可磨砺人的意志,哪怕是做个旁观者,回顾者,也能从字里行间的艰辛中,寻到一点坚毅,再努力把它嵌进自己的骨子里,也不枉这流传下来的千千万万的文字。
“阳坡上有草要返青,背洼洼有村要开花,野火烧不尽,冰雪压不垮,革命人,一代接一代人,头掉了 ,不过碗大个疤”
“干杯!中国历史上灾难性的一页终于翻过去了
十月。在这欢腾的日子里,全中国的人都好象佳了十年医院;现在大病初愈,重新走到如烂的阳光下面来啦。
当然,人们现在还不能顶料末来;但一个不能再让人忍变的年代已经结来,这就应该大声地欢呼!谁池不会天真地认为,积了十年的垃圾,就能在一夜之间清理干净。但是人们坚信:尽管在原轨道上刹住的率子还要在惯性中滑一段路程,但中国历史的大轮必将重新启动,进入到一个转折性的弯道上。”
山里现在光秃秃的。死了的柴草一片枯黑,没有叶子的树木在寒风中抖颤着枝权;庄稼地里有些黑乌鸦,象黄纸上滴下些黑水点子。一大群灰鸽在域市上空的烟雾中掠过,都能听得见翅膀扇动的声音。南关那里不时传来电锯刺耳的声音。要是夏天,这里还能听见原西河水的喧哗声。可是现在原西河已经结冰了。”
润叶与少安各自结婚了,红霞与少平也毕业了。少安娶到了自己喜欢的类型,但是润叶却嫁给了自己不喜欢的人。强扭的瓜不甜,可是很多人,明明知道却仍旧想着先扭下来试试,殊不知却被藤蔓上的刺割破了手指。
“孙少平在农村长大,深刻认识这黄土地上养育出来的人,尽管穿戴土俗,文化粗浅,但精人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稠密,在这个世界里,自有另一种复杂的一种智慧,另一种哲学的深奥,另一种行为的伟大。这里既有不少呆憨鲁莽之徒,也有许多了不起的天才。”
少安成为了村里面第一个“闯一闯”的人,做了一个砖窑,且小赚了。在妻子与父母的坚持下,分家另过了。少平走出来了大山,开始以小工作为生存的几本。他们两个已经有了分裂苗头,无论是思想与理想,都已经有所不同了。
“时光静悄悄地在流逝。世界上有些人因为忙而感到生洁的沉重,也有些人因为闲而活得压抑。人啊都有自己一本难念的经;可是不同处境的人又很难理解别人的苦处。”
路遥说,读书人容易失眠。好像的确是这样。窃取了别人的思想,偷窥了他人的故事,也总得付出些什么。
虽然孙少安与润叶是断不可能的了,但是少平却与晓霞因书结缘。金波恋着的藏族女人却无缘相聚,向前苦恋润叶却注定没有结果,看似平凡的每个人,都各自有着不同的伤痛。
我对孙少亭与田福堂有着强烈的可怜之情,甚至觉得他们是这本书里面最可怜的人。
作为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他一方面享受了权带给他的巨大的自我满足,一方面又得到了一些小利足以安身。但是一旦这种福利的来源消失了,他便连那些曾看不起的人也比不起。
即失去了他人的尊重,又抹不开面子与他们一起劳作。这种生活的困苦与自尊的执拗,煎熬着他的内心。
就像路遥说的,对于他们这类人来说,权利即便是象征性的存在 也是极其重要的。活着时,权利是最好的精神食粮;死去时,权利也是最好的安魂曲。
没有想到最后这几十章结尾结的如此之快,有点断尾之感……
总而言之,这本书写了两代人的故事,父与子老辈人思想的不同以及新一代的发展,以少平少安这对兄弟的发展作为主线。
我对孙少平这个主要人物也实在是喜欢不起来,路遥把这个人物塑造的太高大了,也太假了。让人觉得不够真实,总是漂浮着。包括他的离乡经历,他的爱情,甚至他的受伤都有一种刻意之感。
他的书读完让人觉得很别扭,说不出来这别扭来源于哪,就是觉得不够顺畅,有点失望。
“这五卷文集可以说是我四十岁之前文学活动的一个基本总结。其间包含着青春的激情,痛苦和失误,包含着劳动的汗水、人生的辛酸和对这个冷暖世界的复杂体验。更重要的是,它也包含了我对生活从未淡薄的挚爱与深情。至此,我也就可以对我的青年时代投去最后瞥,从而和它永远告别了。”
路遥在最后这样说。
他写了他自己想写的故事,虽然这故事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但是能写出来就值得敬佩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