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常青读书《青少年教育》七

常青读书《青少年教育》七

作者: 梁Lianne | 来源:发表于2021-09-20 22:37 被阅读0次

第七天P17~18

颜智霖妈妈:

天堂已经失落,还尚未再次获得。童年时光无忧无虑,没有烦恼,那个时候就像生活在天堂里。慢慢长大,身体开始变化,思想也变得复杂,周围和世界开始进入意识,烦恼压力多了,天堂失落了。怎么才能再次获得?

杨倩如老师:

今天的内容有点难了。变化、嬗变和两极性我按自己理解的说说。

图片里的三个圆环环相套对应的是神经感觉系统(听视味嗅等感官感觉)、呼吸循环系统、代谢系统;对应智性、理性和行动准备,也对应人的头部、胸部和四肢。简单说信息从头部的神经感觉器官进入到身体内,通过情感的参与,影响到四肢,产生了行动,再通过情感上升到头脑生成智性的部分。这就解释了我们为什么在带入课程时都要“搅动心魂”,通过让孩子活跃的心魂参与,让整个的学习是鲜活而完整的,这样的学习过程,也是塑造完整的人的过程,而不是只有头部活跃的冰冷的智力活动。

从教学角度两极更多是指心魂和形塑。右边黑板上有形塑力包括记忆、书写、绘画、手工、形线画、健康状况;心魂包括音乐、戏剧、色彩。这些在后面的书上还会讲到。

只是头部的活动的教育其实有蛮多负面影响,比如虚妄骄傲眼高手低等,因为没有情感的参与没有更高道德层面的基础,没有行动的参与没有实践的根基。所学不过是幻象吧。

今天所说的内容是很多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除了搅动心魂,还有教学的实践性,比较理想是由孩子自己生成总结出知识,不是被告知灌输。这两者的区别也是“生与死”的区别,比起智性知识,也注重鲜活的思考力。

教学的两极方面有教学的平衡,教学的呼吸。老师会根据课堂孩子的情况调整活动的内容。一节主课看似长,但包含各种教学活动其实是有好多的心魂和形塑的转化,不知不觉近两小时就过去了。

张文濡爸爸:

在杨老师图文并茂的分析解释之后,一些基本的概念就容易理解多了!

不过我还是有一些疑问,需要在之后的阅读和交流中加以清晰化。

施泰纳先生的这八篇演讲稿是发表于一百年前的,当时正值一战结束,西方世界对于“人”与“神”以及“神所创造的世界”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更多更深刻的思考。虽然我明白“人智学”也是建立在哲学、心理学、现代医学等一系列科学基础之上的学说,但一百年来世界变化之大,东西方文明的误解甚至是隔阂之深,是需要每一个践行华德福教育的老师和家长们需要努力学习和思考的一大课题。

施泰纳先生也如此要求他的学生:你不应该断然相信我对你所说的,而是要加以思考,使之成为你自己的东西,理解它,并基于这种理解,以负责人的方式行事。

现今世界主流的教育基本上分为两种:纽曼式教育和洪堡式教育(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我国长期沿袭的是洪堡式的教育。华德福教育在我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还很短,属于小众教育(在西方世界亦是如此),这就更需要从事该种教育的老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广阔的视野和格局,以及不断思考、融合、提升的能力。

这个要求太高了!我之所以提这些,不是对老师有什么要求,而是希望我们不要忽视了时间、地域和历史背景对于教育以及孩子们的影响,我们的视线既要能穿越回过去,也要能展望未来。

杨倩如老师:

所言极是,这就是施泰纳所说,(他也应该预料到不同地域和时代之下践行的多样性)本土化是任何一个国家、一所学校的共同课题。在很多人思考质疑是否华德福之时,19年对我们学校做过审核的前辈说,适合人类发展潮流路的就是对的,大胆做下去。在基本理念不悖离前提下摸索适合现状的道路。

颜智霖妈妈:

华德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杨倩如老师:

怀着崇敬接纳孩子,带着爱教育他们,护送他们迈向自由之旅。

迈向自由之旅我认为就是找到自己的天命,实现个人价值。

张文濡爸爸:

当我和淼淼有了孩子之后,我们开始关注教育。在了解了当下的教育现状之后,我们不清楚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但我和淼淼明确了什么是我们“不想要”的教育。于是,我们开始学习蒙台梭利教育,甚至还为了孩子们开办了一所以“蒙氏教育”为核心的儿童之家,直到我们离开新疆,文濡升入小学。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教育的道路上摸索着前行。经历过中国式的“私立教育”,投身于不同体系的“国际教育”,也曾在焦虑中成长。直到这几年世界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之后,上帝安排让我们在此时此刻遇见了“爱之帆”,遇见了杨老师,对于我们和孩子们,我相信这都是缘分和恩典。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相信每一种教育、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阐释。这些既重要,又不重要。我们既不能被文字、理念、权威等因素所困,又要心怀崇敬和信仰的一路追寻。

我认为脱离了时代背景谈教育的目的没有意义。因为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的教育无论从形式还是结果,必然有所不同,还有西方与东方的不同,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我们将要面对的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未知的变化,决定了教育不可能有“最终”和“最理想”的目标。因为永远不变的只有改变。无论我们情不情愿,都只能“在路上”。教育亦是如此。

杨倩如老师:

确实是这样 教育面对的是人性最本质的东西 后面有一章讲到了 我们必须敏锐地感知孩子 最细微的部分 不然会变得无法理解和接近他们 无法用我们的高我去引导他们 只能用发号施令的方法 很快发现也不好用了

姜怿暄妈妈:

幸亏杨老师图文并茂的分析解释,要不文中这句话就这样外行看热闹的过去了

今天的学习,记住了华德福教育两极是指搅动心魂和形塑力的平衡

让孩子体会有情感参与的学习过程

重要的是平衡

这样的教学对老师们的要求确实很高

杨倩如老师:

要求高在于是否能随着孩子一同学习成长,是我们不断成长的状态对孩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个越来越不能作假了。

田弘毅妈妈:

发育期和青春期是不能孤立对待的,是既连接在一起,又有发展变化的过程。青春期是一种过渡状态,天堂已经失落还尚未再次获得。

重新思考并组织再次英译,是因为现实中华德福学校发展的新要求以及原译本德语化问题。

相关文章

  • 常青读书《青少年教育》七

    第七天P17~18 颜智霖妈妈: 天堂已经失落,还尚未再次获得。童年时光无忧无虑,没有烦恼,那个时候就像生活在天堂...

  • 常青读书《青少年教育》八

    第八天P18~19 张文濡爸爸: “当前和未来几代人在青春期阶段将尤其需要善解人意的成年人作为伙伴、作为朋友、作为...

  • 常青读书《青少年教育》 一

    第一天 P5~6 读书笔记 虞博涵妈妈: 到了青春期,青春期前所达到的身心灵发展平衡被狠狠打破。施泰纳认为我们必须...

  • 常青读书《青少年教育》九

    第九天P21~22 张文濡爸爸: 一位充满热情的老师,在年轻人生命的这个阶段中尝试理解他们的内心冲动,这将对他们发...

  • 常青读书《青少年教育》十

    第十天P23~24 姜怿暄妈妈: 让这些科目内容在他们身上持续存留,使其成为他们整个存在的一部分,从而这个内容能够...

  • 常青读书《青少年教育》十一

    第十一天P25~28 张文濡爸爸: “如果我们能在话语中融入情感、如果我们带着温暖去教学、如果我们给课程增添趣味,...

  • 常青读书《青少年教育》三

    第三天P9~10 虞博涵爸爸: 1、女孩要美但不唯美,男孩应该激发他们的力量 2、好的教育即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 ...

  • 常青读书《青少年教育》四

    第四天P11~12 姜怿暄妈妈: 受触动的是:对成人最大的考验是学习超越自身局限的经验,客观而开放的去认识他们,而...

  • 常青读书《青少年教育》六

    第六天P15~16 颜智霖妈妈: 今天这两页不是那么连贯,但我觉得什么样的内容,我们还是按照咱们的节奏,慢慢来,不...

  • 常青读书《青少年教育》五

    第五天P13~14 颜智霖妈妈: 虽然我们大家读的是同一本书,同样的页数,但在每个人心中激发出来的感受去各不相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常青读书《青少年教育》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aiv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