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天P25~28
张文濡爸爸:
“如果我们能在话语中融入情感、如果我们带着温暖去教学、如果我们给课程增添趣味,让孩子有可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如果我们让他们微笑或感到难过、如果我们努力超越单纯智性方面达到情感生命,那么孩子的记忆将被大大加强。”
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只不过我认为同意这一观点的不仅仅是华德福的老师,任何具备现代科学、人文学、教育学素养的老师都应该认同(至少不会反对)这一观点。那么问题就来了,究竟是什么让华德福教育“与众不同”的?是理念还是一整套操作规范?是灵性的感悟还是深邃的思考?而具体操作的老师们,又该以什么标准来衡量TA是否具备了成为一名“真正”华德福教师的资格呢?
还有一个具体的问题:如果按照人智学对于人在前28年所受教育分为的4个阶段(每7年一个阶段)来划分(其实世界各国的学前、小学、初高中、大学研究生阶段也是基本按照这个年龄段划分的,这不是巧合,更不是施泰纳先生的“独创”,这一“规律性的总结”是自从人类有意识的学习开始,经过上千年的总结经验积累而来的。可以参见古埃及和古希腊的教育,或是前几天我提到的蒙台梭利以及洪堡体系的教育),那么如何保证此种教育的普遍性和连续性问题?
比如说,文濡是在小学6年级进入华德福学校学习的,她这时候13岁,马上就要进入第3个阶段了。假如她之前完全没有进入过“人智学”所定义的前2个阶段的状态,那么她这时候接受华德福教育会与一直接受华德福教育的孩子们有什么不同?
往现实了说,如果缺失了这4个阶段的某一个或某几个阶段,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什么影响?对于这方面的问题可有专业的跟踪调查研究报告参考吗?
中国学校的现状暂且不论(因为东西南北以及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差距太大,这也体现在了教育上,再加上近20年市场经济的极端化发展,让原本不该“市场化”的教育也走向了急功近利的方向,还好国家现在已经开始出手整顿了),至少西方世界(发达国家)还是秉承这一教育理念的,只不过教育在任何时代都要受制于客观世界的影响(比如说经济、社会稳定性、意识形态等)。
我前面说的是文章中提到的教育理念很多人(无论中西)都认同,至少不会反对,但至于是否愿意实施,或是否有能力去实践,那还需要取决于客观现实。
这和“道理听了很多,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说的是一回事儿。[偷笑]
颜智霖爸爸:
@海腾 "道理"就像食物,吃下去消化吸收不了,滋养不了身体,又通过便便出来了。[偷笑]
张文濡爸爸:
@ 颜昱 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多吃!但其实更科学的方法应该是——调节身体机能,提高消化吸收的能力。
但凡事都不绝对,我的消化吸收能力就不好,这一特点让我既能满足口欲,又不会过度肥胖。
但如果我生活在一个物质稀缺的环境中,那么我的结局可想而知。
还有,“欲望”究竟是“祝福”还是“诅咒”?是“动力”还是“枷锁”?
颜智霖爸爸:
@海腾 每天“吃”一点,润物细无声。[呲牙][偷笑]
颜智霖妈妈:
个人觉得这个认知应该是大多数学校没有认识到的。一般老师都会认为教授的知识是特别重要的,这里的观点是如果教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在孩子的情感世界搅动起一些特别的感受,知识常常很容易就忘记了,即使有一天再用到和想起这些知识也和老师当时教授的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个如此清晰有逻辑的认知在一般的教育系统中应该不是很明确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感觉上学的时候学的很多东西都没有什么印象了。可能就是当时只有知识的灌输,没有情感的搅动。
虞博涵妈妈:
“正是我们的情感生命——伴随着它喜悦、痛苦、快乐、烦恼、紧张与放松——才是这些我们在后期能够回忆起的、具有持久品质的思想和心像的实际载体”
“如果我能在话语中融入情感、如果我们带着温暖去教学、如果我们给课程增添趣味,让孩子有可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如果我们让他们微信或感动难过,如果我们努力超越单纯智性方面达到情感生命,那么孩子的记忆将被大大加强”
杨倩如老师:
理念很完备,但也要提防不该有非此即彼的狭隘。文濡是带着多所国际学校、更多是家庭影响的烙印来的,正在发展和呈现她独有的自我样貌。这些也是她要走的路。
张文濡爸爸:
我对文濡很有信心,我其实是想弄清楚华德福教育与现实融合的问题,只不过拿文濡举个例子而已,她不具备代表性[微笑]
不过来爱之帆的这一年中,我欣喜的发现了文濡的很多变化,我会慢慢试着用人智学的理论来分析这些变化的。但我直观的感受是:她内在的力量正在快速爆发,这与杨老师的引导以及合适的环境(家庭和学校)都息息相关。
田弘毅妈妈:
情感的连接带来真正的记忆。
姜怿暄妈妈:
老师们深信我们教授的内容和方法,如果透过感知或者故事或者活动,将增加孩子们的技能、想法和概念,会强化他们的情感,并且这种增加和强化将持续孩子们的一生。但事实并非如此。
-----------这个观念为什么是错的呢?
因为,这些活动只是形式,我们不是仅仅为了把东西呈现给孩子看、用感官去精准感知,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搅动孩子的情感,因为情感才是孩子持续记忆的载体
关于孩子唤起记忆具体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这里写的很复杂,作者也没有完全描述清楚,我从昨天到今天读了好几遍,试图把这些复杂的描述通过自己的话说出来:
1、老师们教给孩子的想法和心像,如果孩子们不再思考他们,这些想法和心像就不存在了,而不是漂浮于无意识中等待被唤起。
2、再次回忆的过程,是在是他们的心魂被导向去往内在,内在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发展出一个想法或者概念。
也就是:
1)孩子的心魂被导向外在事物,孩子对外在事物发展出一个想法或者概念,这是感知的过程
2)孩子的心魂被导向内在,孩子对内在发展出一个想法或者概念,这也是感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记忆”
3、持久记忆是发生在情感领域的,情感生命(喜悦、痛苦、快乐、烦恼、紧张、放松)是持久记忆的实际载体;情感的搅动会放大人类持久感知和记忆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