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天谁报告了什么案例?大体督导的问题是什么?
今天没有人报告案例,于晶老师非常灵活地用桌面沙盘的形式来观察了解参与人员的心理模式。桌面沙盘开始之前,于晶老师特别提到,有的辅导导师在辅导家长时,家长经常非常焦虑,总是希望能够学习一些对治孩子问题的方法,比如,他们会直接询问辅导老师;“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可以快速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引发辅导老师的焦虑情绪,因为每个孩子个性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家长状况参差不齐,基本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快速解决家长的问题。因为90%以上孩子的问题,都需要家长学习成长,并需要有长期调整意识、情绪模式、行为模式及语言模式,经过持续地训练和培养,孩子的问题才会有所改变。
所以,作为辅导导师,无论家长的心情多么焦虑、多么着急,自己要能够静下来、要有定力,要非常耐心并循序渐进地引导家长关注自己的情绪,把焦点调回到自身,成为孩子的榜样,做好孩子的陪伴。
“沙盘”是一种非常容易让参与者进入潜意识的直接有效工具,比如,通过亲子共同做沙盘游戏,家长表面上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关心,但是,在沙盘呈现过程中,家长摆出来的的沙盘和孩子摆出来的沙盘中间没有交集、没有融合,往往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看到这种情况出现时,辅导导师要本着“不分析、不解释、不判断、不评价、重感受、重陪伴”的原则,通过不断地向家长提问,“为什么会这么摆呀”、“物品与物品之间为什么存在距离意味着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呀”、“如果调整的话,会如何选择”等等,从而引发家长的思考。
二、听完督导案例,个人的感受是什么?能想起什么?
于晶老师在整个讲解过程中,我的个人感受有三:
第一、不管家长或者来访者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辅导导师要保持定力,尽量不被对方带走,即要保持共情,也要保持适度抽离,避免用来访者的思维方式解决来访者的问题;
第二、辅导过程中,尽量保持客观、不评价,获得更多相对真实、客观的信息,避免给来访者下定义或者贴标签,而是通过倾听、发问,询问对方的感受、引发对方的思考,尽可能启发和调动对方自身的资源,帮助其看到更多可能性,让其意识到一切资源都在自己之内。
第三、在与来访者沟通过程中,不但要关注对方说了什么,更需要关注“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他们想要通过这些语言表达什么”、“通过表达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不管线下面对面还是线上视频或语音,尽量留意对方的情绪情感反应、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非言语信息,借助下意识动作,来了解来访者,多更深入的层面帮助和支持来访者。
自己在过往接待来访者时,有时会出现“结合过度,抽离不足”的情形,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担心伤害来访者,不敢触碰来访者的情绪反应,有时也会犯经验主义错误,给对方贴标签或者直接给对方建议,影响咨询效果。
非常感谢于晶老师带我走进沙盘这个非常有效的工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