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为政以德,就会众星拱之呢?因为“人性向善”人人心之中本就埋有固有之善,只是缺少召集。比如,平时我们居住在城市各地,大家都比较陌生,关系并不紧密,可一旦发生了地震灾害,很多人都会对陌生人伸出援手。
德,能够迅速召集所有人的心中的善。一个人领导很多人,他不可能和每一个人一一沟通,只要用德就可以和迅速召集所有人的善。《尚书》上说:“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因此,万物之间,德是主宰。只须立德,便能动天。
想想看,如果没学习为政以德,我们一般人从事政治管理,会想到以什么为原则呢?大家通常会考虑怎么把政令法律制定的更严格细致,或者说用什么方法让自己拥有最大的权力、好让别人服从。
季康子就曾经问孔子,怎么样才能让百姓对你恭敬、忠心又能勤勉向上呢?孔子说“临之以庄”,就是你对他有礼在先,你恭敬他,他就恭敬你,然后“孝慈则忠”,你守住对他好的心,他就忠于你,然后举善教不能,举出他做的好的地方,教会她不擅长做的,他就会勤勉向上。因此,为政考验的就是主政者的道德。
现在,一般人从事政治,都爱讲力量,整个世界都有这种趋势。《荀子·富国第十》说:立身之本,“君子以德,小人以力。” 一旦为政者好力,把自己塑造成掌握绝对权力、能做好多事的一个超人、让人听他的,不听就运用手中的权力,控制左右别人,这就糟了。
余秋雨先生曾幽默的说: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居住的城市和街道,拥挤着一个更比一个更厉害的“力士”,我们还愿意、还敢继续生活在那吗?所以人们真正企盼的就是“君子怀德”。领导者拥有好的道德,才是天下之盼。即使拥有了力,也要以德为归,以力弘德。
很多人对这一章的理解会混同于无为而治,而且对于无为而治的理解就是什么都不做。南怀瑾先生说:这是完全搞错了。道家也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治”讲的是制其机先,是一个领导人对任何事都能先透析他的流弊。知道毛病会出在哪里,在别人看不到、看不懂的时候早早进行了梳理和校正,所以管理起来好像没做什么,其实是他驾轻就熟,功夫早在一般人没注意的时候用足了。
北辰是动在微处,其动不可见;为政以德也是有为以德、无为而治也是治。人民之所以拥护你,是因为你之前有大量的艰苦卓绝的学习和行道的基础;所以能以德治,是你透过学道,洞悉因果、感通他人,知道人的需要,也知道深刻的解决事务的方法。
现在我们一般人总认为讲德就会吃亏,而古人对德的解释恰恰相反。德者得也,前一个德的道德的德,后一个得是得到的得。“厚德载物” 你能拥有财福地位名声这些“物”,就是要依靠 “德行”来承载。这个“载”字,说明了“德”和“物”之间的关系。现在有很多人觉得要挣很多钱才能做一点善行,这就是颠倒了德和物主属关系,“厚物载德”了。这个世界最大的误会就是很多人认为自私可以自利。事实是:真正自利一定要利他。
如果说学而篇是谈自利的原则,为政篇就是讲利他的原则。“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也是做好领导者的大智慧。“有德”,才能众星拱之,是大家以你为中心的正因。
不要意图显示自己有多威严、多闪亮、多有能力和作为带头的人以德,也会关系到下面被他带的人是不是也能居其所,用德行来对待别人,这件事情是相互辗转影响的。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学应学之道、行应行之道,相对应的关系确立起来,所有的地方加起来会产生为政以德的最佳的功效。
张居正先生说“人君为政,唯要躬行实践,以身先之。如纲常伦理,先自家体备于身,然后敷教以化导天下。纲纪法度,先自家持守于上,然后立法以整齐天下,这就是以德为政。如此,则出治有本,感化有机。人君修德于上,万民观感于下,而倾心向化。如众星拱极一般。”这才是帝王所以笃恭而天下平的原因,千古帝王明君用的就是这一个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