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髓之一: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从认识论角度理解,王阳明认为人心就像镜子,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只要克制私欲,知行合一,用“良知”勤擦拭,心就会如明亮之镜,在行的过程中会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地呈现出事物之中的理。举中西医为例,中西医理论皆是以人体为对象而构建的不同理论体系,西医理论是创西医学派的人的心赋予人体的一种理,而中医理论是创中医学派的人的心赋予人体的一种理,可见物之理皆由心赋,即心既理。
王阳明师承陆九渊,陆九渊认为充塞宇宙的“理”,就在人的心中,“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和人心之“理”是完全相同的,内心之所以能感知万物得出理,是因为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是物我统一。我心原本就内蕴万物之理,所以心既是理。
心即理其实也是一种艺术创作与审美的心理活动--移情,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心赋予花鸟意义感情;即“一剪寒梅傲立枝头”,是心中的崇高道德感赋予梅花高洁的形象。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当心定时候,是没有善恶,没有时空,万物寂灭的,这就是王阳明所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我看花,它是开的,存在的,不看,它都随心寂灭了,不存在!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传授衣钵的事迹,成为佛门的一段佳话。 弟子神秀写的偈语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大师一闻此偈,便知其未见本性 。弟子慧能写的偈语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乃禅悟之言,弘忍大师一闻此偈,召惠能三更入室,人尽不知 ,为惠能说《金刚经》,传顿悟之法及授衣钵于六祖慧能.
儒学传承有程朱一脉和陆王一脉。程朱一脉就好比佛家神秀禅师,注重由外在言行之敬信、改过迁善及阐释奉行圣贤经典,而逐步抵达内在心地明澈。程朱法门,实为渐修法门,适合所有有志于了解儒家思想与修行的人学习,但是这种由外入内的、非到最后方能悟入心体的修行法门,也常常容易导致培养出一生博学却永不见性悟道的人,这种法门,我暂称之为儒家之“浅度修行”。
陆王一脉,就好比佛家禅师慧能,从一开始就注重体悟心性,其法门之关键为放下诸缘,甚至放下儒家经典,一心体悟大道,并待明心见性后再返归经典及日常应用。最终返回经典,既可验证自得,更可以自得贯通经典,即象山所谓“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与程朱相比,陆王一脉可称为顿悟法门,其对参修者要求极高,非中上根器之人,无缘入门。这种法门,我暂称之为儒家之“深度修行”。给了普通民众,成圣成贤的希望,它可以让不同根器的人选择合适其自身的法门,得门而入儒家殿堂。这正是宋明理学的伟大之处。
心即理在认识论上的积极历史意义:心即理强调了人自身在工作生活中“心得体会”的重要性,它认为不必一味读圣贤之书,苦思冥想圣贤之意,只需认真过好自己生活反思自己生活就好,圣贤之理本就在我心中,通过自我反思心得,自会明了圣贤之理,这是一种唯物论的认识观。
心即理中的“理”指超乎自然和社会之上,而又为自然和社会必须遵循的抽象原则;
心即理中的“心”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认识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