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中心藏之无日忘之
李银河——我理想中中国女性的样子

李银河——我理想中中国女性的样子

作者: 万小象 | 来源:发表于2018-09-10 15:39 被阅读38次

     

    “在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他的爱都只给了我一个人。”

    “我这一生仅仅因为得到了他的爱就足够了。”

    “无论我又遇到了什么样的痛苦磨难,小波从年轻时代起就给了我的这份至死不渝的爱就是我最好的报酬。我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了。”

    李银河在书里这样写她和王小波的爱情,满含珍惜与感激。写下这段的时候,王小波刚刚逝世。

    似乎大众对李银河的了解,就是从王小波开始的,不明就里的吃瓜群众会说,是李银河在消费王小波,没有王小波,谁也不知道李银河是谁。人们带着窥探之心,紧张又兴奋地靠近这个被小波爱了一辈子的女人。越是深入,很多人越是不解,这个女人,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论“性”!而且发出的言论叫人难以接受,简直前卫至极。说这话的时候,人们全然不提及她作为社会学家的身份。及至后来,当李银河一次次为社会事件发声的时候,便总会被推到风口浪尖上……

    你好哇,李银河。

     

    还是不得不先说一说王小波与李银河,虽然在《轻轻吹去心上的灰尘》里,李似乎有意避开对王小波的过多描述,只按照时间表将有他的那段时光一笔带过。他陪伴她二十年,给了她自己全部的爱情,细腻的、浪漫的、大胆的爱情,均给了她。

    而这一切的发端,是始于王小波的处女作《绿毛水怪》。那是1977年,时值文革结束,李银河大学刚刚毕业,在《光明日报》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有心去拜访一下这位才子,然而满心欢喜却因为对方难以恭维的长相,露了怯。但是这一举动却让王小波看到了爱情的火花。文人的爱情大都是浪漫的,像王小波这样来势汹汹、单刀直入的也不少见,当然,李银河也不是羞怯怯的小女生,反而大胆应承下来。甚至在后来两人文字里的态度大致可以看出,李银河在这段关系里是处于上风的,她迷人,理性,独立,全然不会因为王小波的名气降低自己的态度。她甚至称王为自己的“灰姑娘”。

    人常说,爱情,还是势均力敌得好,外貌不太初衷的王小波,却有着天生的文学才能,以及诗人气质,这在那个年代,简直是致命的吸引力。这一点,李银河正是在《绿毛水怪》里发现的。

    书中有一个片段,是男女主人公谈诗的情节:

    我说:“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妖妖忽然大惊小怪地叫起来:“陈辉,你是诗人呢!”

    这样诗性的描述在书里随处可见。

    对于今天的女孩子来说,择偶的一个难得的加分项是要有幽默感,关照一下王小波的诗人气质,这种隐秘又无比迷人的东西实在令女孩子们爱得紧。二十几岁的李银河也不外如此。

    如果说这种喜欢,只是简单的迷恋,那王小波对于其他文学作品的评注与笔记,却是让李银河从更深层、更私密的角度看清了王小波与自己在精神上的高度契合,有什么是在这世上找到了与自己想法一模一样的人更可贵的呢?所以,从《绿毛水怪》开始,他们便已经彼此拥有了。

    及至结婚,他们不办酒席,不要孩子,又是非常超前的举动。很难说谁的意见占了主导,但在没结婚前,他们就商定了要长久地过一种丰富的精神生活。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决定不要孩子,以避免被缠入凡庸琐事中。不知道,如果早先便预料到悲剧结尾,他们会不会后悔做这个决定。只觉得,真心相爱了二十年,彼此每天陪伴,被爱情滋养,是最幸福的。

    王小波对李银河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他们一同出书,她也学着写小说,虽然知道自己写的不过普普通通,“文字扔在地上还跳不起来”,但正是因为早年的这个习惯,让她开始一本又一本乐此不疲地记录——只要还有热爱,人就有活力。

    也正是文字的力量,让读者看到了他们的作品,看到了他们的爱情,那一句“你好哇,李银河”,仿佛穿越信纸变成了可爱又俏皮的王小波本人。

    “李银河”这个名字,今后便是智慧的代名词

    李银河总说自己的文章像“写论文”,这大概是在职业中形成的习惯吧。做研究,写论文,才是她的主业。从因为历史原因只得念到中学,到后来上大学被分配到史学组,再到后来选择社会学,赴美留学,她一生的事业目标明确又切中自己喜好,因为一直是学院派,因此在得名得利的同时也保留了原本的真。所以她说,人不能因为吃饭而工作,要为所爱而工作。说得那样情真意切却让千万被生活所累的人咬牙切齿。

    就是这股子“喜欢就去做咯,反正一定会做好的嘛”的心态,让人觉得李银河太容易成功了。于是网络上泾渭分明的站队也将她炒作成网络红人。但经历过半个多世纪的洗礼,所有荣辱加身的她,怎么会轻易被这些言语影响。

    在她的一生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怕是文革了,那段难以再回首的岁月,生生中断了她的求学路,不过好在,她还有文学。雨果、果戈里、奥伦治·威尔,这些后来被一代代教育一定要读的经典,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她悉数读完。“每个人在20岁的时候都是一个文学青年”,正是这个原因,让她没有中断学习,在文革之后能够继续考入大学。

    如果仔细阅读《轻轻吹去心上的灰尘》,就会发现,李银河的字里行间没有半年因为特殊历史时期对自己造成诸多负面影响所产生的抱怨,即使如今身居高位,或者已经远离“伴君如伴虎”的日子,却依然没有抱怨的心态。是不敢吗?不,在她的叙述中,她是没有畏惧的,和其他老前辈做选题,也直言不讳,提出在今天看来依然超前的话题,即使众人拍桌子指着她骂,也毫不畏惧;即使被民众扣上一些不雅的帽子,也毫不理会。

    这种心态,是可以称为“大师”的。的确,一位终生顺风顺水且保持学习,思考习惯的人,到老时只会成为淡然、智慧的老人。“人生在世,要经历大大小小的痛苦。如果心怀大痛苦,许多小痛苦就可以化解;如果心怀大快乐,许多小快乐就可以被涵盖。”这就是她年老时的状态。也是一个人到老时最好的状态。

    所以个人觉着,如果没有王小波,李银河的一生也会这样安顺、富足,皆因为她个人拥有独立的人格,她的快乐与幸福不依附于任何人,全部靠自己获得。包括在王小波去世后有幸遇到的那位爱人,给予她同样矢志不渝的爱情,实在羡煞旁人。而在爱情之外,她也确确实实有很多事情可做,这些足以支撑她一生的岁月。那些书中的男人,也能给她足够的慰藉(唔,是说精神上的)。加上特定的历史时代,以及她个人的把握,都造就了如今的她。

    这个她,智慧、博学,不畏人言,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求名利却终生被名利包围,有着两段美好的爱情,所以,对我来说,再没有比她更令人羡慕的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银河——我理想中中国女性的样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ams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