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周末下午,被书香包围,海明威这个名字一直回荡在耳边——和大学应届毕业生外甥女和小学五年级侄子一起读中小学生版《老人与海》。
一个中年人、一个青年人和一个小学生,也可以共读一本书,并且可以深入各自的思想领域谈感受,这样的场景我觉得棒极了。当看到他俩或托腮思考或投入朗读时,甚至有些感动——不一定要有具体的收获,这样的阅读质量其实挺高了。在倡导全民阅读、大人带着孩子们在各大书城席地而坐捧书默读时,为什么不用共同探讨的方式进行阅读呢?窃以为,这样更能加深对书中人物的理解,对情节推进的逻辑加以分析,对美文的拆解和仿写等,有极大的帮助。
阅读是需要氛围的。三人围成一圈,也可以组织一场小小的读书会。其他大人在一边谈论家乡人和事,我们仨每人捧一本《老人与海》,朗读、谈感悟、拓展,以及仿照原文即兴创作句子,场面一度热烈,我享受其中。
这场小小读书会一反常理,不是从前面读起,而是根据后面的延伸阅读开始进入本书。三人在“本书名言记忆”里分别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读出来,并且要说出喜欢的理由。外甥女读的是第七章《四条大鲨》里面的:
人活着不能没有希望,没有希望的人就打不起精神来。
“我觉得希望就是太阳,就是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笑容。”女孩用光和笑容比喻希望,爱笑的她确实一直很阳光,从来没有让人觉得颓靡不振。
无论谁,干哪一行就得吃哪一行的苦,这是不应该逃避的。
小侄子选择了同样来自第七章《四条大鲨》的一句话,但他还不太懂得全面理解,只是大概觉得每个行业都有不一样的困难,要脚踏实地,而非有捷径可走。
当时刚好家里买了新衣柜,来安装的是一对父子,其中儿子是初一学生,虽然长得高大,但稚嫩的脸庞显得很羞涩,腼腆却很能吃苦,大热天帮忙抬柜子上楼,坐在地上听父亲的安排给木板打钻,不停地搬搬抬抬……
于是我趁机以此为例,说每个行业都不是舒舒服服,不是靠脑力就是靠体力吃饭,而这男孩小小年纪便这么吃苦,利用周末来帮他父亲干活,实属不易。这刚好现场诠释了小侄子选读的那句话,“不应该逃避”。
接着聊“作者名片”“写作背景”。海明威从小兴趣很多,打猎、捕鱼、绘画、音乐都有涉猎,其中渔猎几乎伴随他一生,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及性格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小侄子对海明威作品特点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清新,精练”,甚至在后面聊到这本书的艺术特点时,他对其中之一的“简洁而又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很向往,希望自己的作文也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
而外甥女则在“生动逼真的心理独白”这样的写作特点感兴趣,这也是她的弱项,表示要好好读读。
看完了延伸阅读,终于正儿八经地从第一页开始读起,并且找段落朗读。
老人对海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眼睛里,海洋有着母性的宽广和柔情。尽管大海最近对他有些不公平,他也曾抱怨过,但这丝毫没有减少他对海的那种虔诚的爱。
理解了老人与海之间爱恨交织的情感后,三人轮流脱稿朗读,不一定要一字不漏,但要把其间一波三折的感情纠结以演讲的方式声情并茂地演绎出来。
最后,仿照这段话的写法,当场创作一段话,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体……
就这样,三人读书会全程热烈,躺在沙发上东倒西歪,畅所欲言。
关于阅读质量,是几个人叽叽喳喳各抒己见,还是一个人默读为好?从这个小小读书会来看,人多的效果显而易见。
这样的读书会,需要一个穿针引线的人。他们的大姨、大姑姑——我就很乐意做这种组织、串联的事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29395721/20b7e9d4c375d17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