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23年的第34次周复盘。
本次周复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总结:
1、坚持的习惯有哪些
2、输入了什么
3、输出了什么
4、本周不足
5、下周计划
以下开始正文。
一、坚持的习惯有哪些?
同样的,本周继续坚持早起、读书、写作、运动等,坚持每天做充满正能量的事,可以让自己一步步变好。
上周提到过:
人不可能一直凭借意志力做事,必须将其变成习惯,才能最大限度节省自己的能耗资源。
现在越来越感受到这句话的重要性。
只有良好的习惯,长久坚持下来,才能带来更大的改变和提升。
继续用思维导图总结本周做的事情。
二、输入了什么?
这周读了6本书,其中读完2本。
分别是:
《写作是门手艺》
《自愈的本能》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一只鸟接着一只鸟》
《穿透式学习》
《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
这六本书的很多内容,让我受益匪浅。
看得出,本周读的书,依然集中在关于自我成长方面,这也契合了自己的个人定位和个人追求,就是希望自己可以更好改变和成长。
01《写作是门手艺》让我明白,写作一定要写能让读者明白的文字,而不是把知识概念化和陌生化。
02《自愈的本能》告诉我们,运动真的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焦虑情绪。
杜克大学曾经对抑郁症患者做过一个研究:
一组服用抗抑郁的药物,一组慢跑。
四周后,两种疗法的功效相差不大。一年后,出行了反差,服用抗抑郁药物的人群中,1/3出行了复发;而采用慢跑疗法的人群中,92%的人依然表现良好。
这就是运动的魅力和未来。
每天进行有规律地锻炼,不仅仅可以缓解各种焦虑和抑郁情绪,还能防患于未然。
就像书中提到的:
在针对普通人的研究中,在研究开始就进行锻炼的人在接下来25年内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比其他人小得多。
03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让我学到了一个概念:髓鞘质。
原来,我们的学习的快慢,竟然是它在主导作用。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学习过程,就是建立神经回路的过程。
学习的任何内容,都会经过神经细胞和神经突触,不断建立连接。
连接越强,也就意味着表现出来的技能越强,熟练度越高。
髓鞘质,作为一种绝缘体,可以包裹在神经细胞轴突的外表面,学习过程的放电过程,以至于建立神经通路的放电过程,不会出行过多耗散。
那么这就很好理解了,这个绝缘体越多越厚,放电过程的耗散就越少,那么整个学习过程就会越精准,越熟练。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建立髓鞘质的过程。
这个髓鞘质有个特点,属于软质的东西,很容易丢失,也很容易让自己变化。
在50岁之前,这个东西会不断出现变更,既容易与别的神经细胞建立联系,又很容易消失。
那么这就形成了两种情况:
其一,我们的任何技能,都可以通过不断建立髓鞘质而习得;
其二,任何技能,一旦放下,髓鞘质就会萎缩变小,最终使得神经放电过程耗散过快,导致最终出现技能丧失。
那么我们为了巩固自己习得的技能,就要不断重复,不断练习,不断去总结,方可保证髓鞘质越来越厚。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学教授乔治∙巴特克斯博士说:
“髓鞘质是交流、阅读、学习技能,人之成为人的关键。”
菲尔茨博士说:
“实际上,所有动作都是神经纤维链之间沟通的结果。”
04 《一只鸟接着一只鸟》,这本书是作者安·拉莫特40多年的写作心得的汇总。
这本书告诉我们,写作没有诀窍,只有一只鸟一只鸟地写下去,才是唯一的捷径。
同时,作者也告诉我们,不管是对待写作还是对待生活,都不要试图投机取巧,只有认真对待整个过程,拥有坚定的信念和耐心,才能做好眼前的事情。
书中提到了很多如何帮助我们写作的一些参考思路,比如关于如何去回忆自己的童年,如何记录和描述一件事等等。
这本书的风格特点,让我想到了同样是非常经典的写作指导书《写出我心》,两本书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都是作者几十年的写作心得的凝血汇聚,都给我们指明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不要在乎文字写的怎么样,写努力写出来,写下去,时间终究会给我们回报。
05 《穿透式学习》讲了很多关于如何更高效读书学习的干货内容,比如如何做好计划,如何保持学习的专注,如何高效率读书,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如何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等等。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刻意练习」的一些观点和方法。
关于「刻意练习」流传较广的例子是富兰克林的写作法。
富兰克林在初学写作时,通过不断模仿拆解范本案例,给自己的写作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的人也在他的这个方法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
比如作者提出的「拆解二流作品」法,就很值得借鉴。
什么意思呢?
现在很多书都会强调建议读一手信息,读一手资料,读经典原著。
但是,有时候限于读者的知识水平,可能一手资料中的很多概念、观点、模型等等,我们并不好理解,或者说,完全理不出自己的头绪。
这时候,不妨看看一些针对这些经典进行解析或者相关的畅销书,看看这些作者们是如何理解经典的,从哪些角度去拆解和分析的。
通过这种不断训练,不断拆解,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好的思维能力,帮助我们更好理解经典,也能锻炼出批判性思维,这对完善一个人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参考价值。
06 《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这本书同样是稻盛和夫经营企业和经营人生的心得经营总结。
还是那句话,初看时,稻盛和夫的作品就是满满的鸡汤味,通篇大道理,甚至让人觉得毫不接地气。
但是你如果能很清楚他的个人经历,知道他的成长过程,知道他的作为一个底层,硬是靠着自己的这套人生哲学,把两家企业做成世界500强,你可能就不会产生这种质疑了。
只有成功做出了一件事的人现身说法,才更有说服力,显然稻盛和夫就属于这一种。
《心》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永远心怀正气,保持善良,时刻保持利他之心,遇到困难不放弃,始终不断磨练心性,磨练灵魂,才能拥有更好的生命高度。
这是稻盛和夫总结出来的人生哲学,就像他说的「我相信,这是不会随时代变迁而变化的真理」
强烈推荐这本书。
三、输出了什么?
本周输出7篇原创文章,分发在平台上,收获了很多读者的喜欢。
推荐以下几篇阅读:
(1)如何条理清晰地写文章?
(2)你丧失工作动力了吗?
(3)写作应该注意什么?
另外,这周还记录了几条「生活大头虾」。
「生活大头虾」是我自己对生活的一些思考和感悟,更多是记录了生活中的一些小确幸和碎碎念。
也正因为有了这些文字的记录,才让我慢慢改变了一些负面情绪,也正因为这些及时记录,才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
四、本周不足
本周最大的问题是有些被动,拖拉,做事不积极。
尤其是对待本来应该要写的内容,要读的书,做完成的工作时,但凡时间富裕,就开始懈怠,这让我有些许烦躁。
有时候,主动做事和被动做事,真的会差好多,不光质量上,状态上亦如此。
李筱懿在《自在》中提到过:主动和不主动的人,生命资源相差30倍。
她说,自己因为性格等原因,放弃了两次步入高速发展行业的机会,也因为总觉得自己需要“慢慢来”,结果错失了快速改变自己的机会。
很多时候我们经常会瞻前顾后,会觉得“慢慢来,不着急”是一个非常好的做市策略,但是,这个时代已经不同以往,社会瞬息万变,机会也是稍纵即逝。
如果有个机会来到你的面前,你不去考虑怎么抓住,怎么去尝试,一直在反复犹豫,那可能真的就错过了。
在接下来的生活工作中,主动思考、主动复盘、主动行动、主动去做应该做的任何事,才是最应该锻炼和塑造的能力。
人在舒适圈待久了,就人开始变得麻木,做什么事都往后撤,不那么主动去挑头,去请战。
或许可以换来一时的轻松,但是可能也就失去了改变的机会,再也不会有了。
我曾经在一篇文中提到过,如果一件事,你不主动去尝试,就不知道这个事值不值的做,或者有没有价值和意义;
一个人,你不去主动接触一下,就不知道到底能不能相处的来;
一个方法,你不去践行一下,也不知道能不能有效。
我们生命中有太多时候,都是在逃避,从来不曾想着去试着主动面对一下,以至于我们根本看不到这后面的风景到底是什么样的。
主动和不主动,实际差了可能不止30倍,可能会更高。因为前面每一步都是后面的基础,前面一步差30倍,后面可能就差90倍了。
五、下周计划
1、坚持每天的好习惯不动摇,当然,也会有冗余度。
2、保持每天写作,保持手感非常重要。
3、坚持运动不少于5天。
4、继续打磨完善课程稿。
5、读书不少于2本,精华帖不少于10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