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大家端午安康。
为何命名为“端午”呢?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变成了“端午”。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传说有很多,其中,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便是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了。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作者拍摄 作者拍摄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是为总集之祖。
作者拍摄《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楚辞》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称为"楚辞体"或"骚体"。
"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作者拍摄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正直,忠贞不屈,有着不为故俗所囿品格的伟大诗人屈原。
其实除了屈原之外,还有春秋时期的名将伍子胥和东汉的孝女曹娥,也都有着五月五日投江的传说。
此外,关于“端午节”的来源,还有以下其它一些说法。
源于浴兰节。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屈原的《九歌•云中君》中便有描写,“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作者拍摄源于夏至。“日叶正阳,时当中夏。”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恶日”传说。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人们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总之,无论哪一种传说,在今天,大家有没有一家人或是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吃各种口味的粽子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