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由男主人公突然知道自己前妻被害为起始,然后探究前妻被害真相的悬疑故事。
读过这本书并不觉得这本书像介绍那样有多么刺痛人心。这本书依然继承了东野圭吾的一贯风格,叙述过程引人入胜,每一段文字,每一个主人公的故事都引发你不由自主的继续看下去,想知道到底结局会是怎样,到底真相会是怎样?
一口气看完了整本书,结局并没有那么出人意料,也并不是那么令人无奈的痛苦。而是觉得这个世界本没有真正的对与错,也没有那么清晰的黑与白。很多事情发生了,站在每一个人的角度,站在每一种人的思维方式,所有的事情就那样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或许读者会想,如果那对中学生有更明智的方式,一切惨案都不会发生,或许会想,如果小夜子不那么执着可能不会引来杀身之祸。但是任何的事情都有起因,也会因这种起因而产生结果。这也是佛教中所讲述的因与果。然而同样的事情,遇到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结果。正如中原和小夜子都失去了女儿,然而中原只是过着沉寂的生活,而小夜子却加入了遗族组织,致力于关于犯罪、死刑的报道、论述和倡议。在小夜子知道事情真相的时候她选择逼迫罪犯自首,而当中原知道真相时却是选择让罪犯自己决定。这也许是我们常说的性格决定命运。
或许这本书中的人物命运在很多人眼里被看做了巧合,如果其中一个元素未成立,那这件事情就不会发生。但是在我看来这是必然的,正因为这些人的性格、思维、环境等等,才会导致这些人必然会做出这样的事这样的选择。小夜子之所以有那样的执念,也是因为她的性格以及丧女之痛带来的影响。中学生之所以那样选择,不仅是因为他们年少无知,也有他们的家庭因素和胆怯或是自私的性格。所以这本书里的故事是必然会发生的。
而作为我们普通人,如何能够避免坏的事情发生,如何能让事情向好的方面发展?尽量发现自己的性格缺陷,总结自己在待人接物处事方面的习惯,哪些习惯是可以帮助事情发展的,哪些性格是会阻碍事情发展的,在你对任何事情做出判断和行动之前,先思考一下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当然很多话未说很多事未做之前,我们是无法知道结果的。而且有很多人都是先行动后思考。那么就在出现坏的结果之后,总结到底有哪些原因是由自己导致的。这或许会对将来的行为和言谈有益处。人只有善于总结,才能进步,才能成长。
说回到虚无的十字架,一本非常好读的书,所谓好读一个是容易读,一个是故事引人入胜。语言流畅,故事连贯。但是读了一些东野圭吾的书之后,就发现了他的故事的局限性--格局小。故事中有几个人物,而这几个人物总是或多或少会有直接的或间接地联系,而当真相大白的时候,所有的故事之间都有联系。是的,这是许多小说的共性,但是与丹布朗的小说相比,或许我可以用一个比喻,丹布朗的小说是苏州园林,而东野圭吾的小说是盆景。这样说或许有些不敬意,其实我没有那个意思,因为我喜欢读东野圭吾的小说,或许是对他的文采有更多的期待,或许是觉得能写出这样故事的人,应该能更上一层楼。
当然东野圭吾的书也有很多深层的含义,能够发人深省。比如说关于人性与刑法。但相比丹布朗的书,似乎思考的更大更深,比方说地狱一书,不但书中涉及到了众多的宗教和艺术的内容,还涉及到了人类、世界、生存等等思考。
或许是我做错了比较,可能是因为两个作家都热衷于推理断案小说,而且这两个作家的小说我都很喜欢,所以才把他们联系到了一起。苏州园林有它的宏伟壮观蕴藏丰富,然而盆景也有它小巧精致和易读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