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第201/365天
今日阅读《目标感》
——[美]威廉·戴蒙 著 成实 张凌燕 译
第3章:谁在茁壮成长,谁又未走上人生轨道。
在当今多样化的世界里,年轻人被明确的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各自以不同的步伐沿着属于他们自身的独特发展轨道前行。
一、年轻人目标的来源。
1.家庭是年轻人首要的目标来源。
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以家庭为目标来源只是意味着他们想要跟养育自己的家人保持亲密关系,并尽可能的照顾他们,还有一些人将组建和维系个人家庭,作为他们的终极目标。
2.政治和社会问题是年轻人最不感兴趣的目标来源。
现在年轻人很少有人想象他们可能在公共领域中找到目标(如政治家、部门管理者或社区组织者)。年轻人不仅仅是对担任这些角色不感兴趣,事实上在所有领域中都很难找到让年轻人欣赏的公众人物(除了体育和娱乐),更不用说对他们进行效仿了。事实上除了家庭和亲近的朋友的小圈子,现在很多年轻人对社会的兴趣并不大。
人类发展理论都将青春期描述为年轻人形成个人身份认同的时机,身份认同中的公民部分,对系统的道德和社会信仰的拥护是一种个人意识形态,是年轻人责任担当的确立。青少年不能在青春期所形成的早期构想中形成公民意识萌芽,就不会为将来奉献社区打下基础。如果没有这种带有目标感的奉献精神,随着代际更迭而逐渐消失,未来的公众利益和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的个人幸福都将面临风险。
二、根据在生活中所呈现的目标感,将年轻人划分为四类。
1.缺乏目标的疏离者。
疏离者是指那些没有任何目标的人。他们不会采取任何积极努力的行动去追逐目标,也不会表现出任何渴望寻找这些追求的迹象。他们这个群体中的一些人,显得冷漠和不合群,而其他人,则将自己的兴趣局限在享乐和自我膨胀式的追求上,及少表现出对自我之外的世界的关注。
疏离群体对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我们必须想办法让这些年轻人清楚的意识到缺乏目标的生活是不幸福的,相反,对目标的投入是会带来满足的。
2.空想者。
空想者表达出了关于他们想要实现目标的想法,有时是萌芽般的充满幻想的想法,但他们很少或几乎不会采取积极的行动在现实中去尝试他们的任何想法。
3.浅尝辄止者。
浅尝辄止者,已经参加了一些至少看上去带有潜在目标感的活动,但是他们对这些活动“超越于当下”的意义,几乎没有什么了解。
他们仍在探索,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他想要寻求的这份工作所蕴含的内在目标。他们所聚焦的一些目标都是表层的,如金钱、名誉、他们的兴趣。从长期来看,如果他想要找到工作的意义和个人的满足感,从现实层面上看,如果他想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并且做得出色的话,他们还需要找到那个真正的目标。
4.目标明确者。
目标明确者,是指那些已经找到了有意义的事情,并且愿意为此献身的年轻人,他们对这件事的兴趣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并且能够明确的说出他们在这个世界中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为什么。
三、深受目标困扰者。
有一些人看似是被“目标”所驱动,但却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了可怕的伤害。当下有为数不少的目标明确的年轻人在从事着大量的破坏活动,且没有减小的迹象。他们受到将人们的追逐引入歧途的反社会目标的驱动。像投身于亲社会目标的年轻人一样,他们一心想要改变世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他们的专注,并且安排长期的计划以完成使命,而且他们也受到他们所欣赏和效仿的成年导师的榜样和宣传思想的极大影响。尽管“亲社会目标”和“反社会目标”表面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本质上却有如此多的不同,实在不能相提并论。在关于如何改变世界这个问题上,两种目标派生的是两种截然相对的联想;在关于他人应该被如何对待方面,这两种目标的假设也有着鲜明的对比;最重要的是亲社会目标是肯定生命的,遵从传统道德、伦理和法律的标准,反社会的目标颂扬死亡,对任何可能妨碍他们恶意企图的标准都视而不见。选择亲社会目标的年轻人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不会颂扬死亡或者毁灭。亲社会目标的年轻人也不会把暴力当做追求终极目标的合理方式,不管这一目标有多么高尚,他们也不会在追逐这样的目标时,把他人的生命看得无足轻重。他们会把他人的生命视为自己要去保护的终极目标。至于他们自己的生命,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打算全身心的投入他们所选择的事业中,但他们并不希望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死亡,而是以一种能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谁”以及“想成为谁”的方式活着。这种方式和他们最近才建立的自我认同是一致的。
年轻人可以通过很多不同的方式选择反社会目标,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如果我们不能给年轻人提供积极的指引激励其行为,那他们可能就会去寻找不那么积极的指引。通过对有明确目标的年轻人进行深度访谈,我们找到了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以及他们所起的作用。在下一章我们会具体讲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