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时势之三【525】2023-11-10
曾国藩的努力有用吗?回顾历史,人们不禁疑惑而问。
翻看史册,治世出大国强国。国家多出减轻百姓负担,笼络人心之举,汉初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唐初的均田制、宋初的减捐税、明初的分田地等,使得汉唐宋明开国君主顺应天道,适时变法,国家内外大安,人民生活稳定。乱世出弱国贫国。国家多增税赋各种摊派,百姓收入不抵支出,生活各种艰难困苦,一遇天灾人祸,立刻陷入困境,小则需要救灾帮扶,大则激变闹事需要维和镇压。晚清时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洋入侵,内乱不断,而爱新觉罗氏并不接受改良派的种种建议,曾氏以及一帮中兴名臣、有识之士勉力支撑,难破颓废之思想。有聪慧明臣,也有顽固不化之守旧之人,两派相遇,一派要改革,一派不愿意变革,两派之争,势必影响全国贤愚思想观点。百日维新失败后,菜市口戊戌六君子引颈一快,爱新觉罗氏的满清帝国终于因为不适应与时俱进,1912年退出历史舞台,而华夏也因此受到了百年耻辱,列强入侵,民族饱受蹂躏,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人如蝼蚁,命如草芥。
曾氏处于乱世时代,尽人臣之能,卫国护民,十年一战,剿灭太平军。然而,天道发生变化,而且无可挽回,爱新觉罗氏并不接受巨变时代需要的变革,而是拒绝任何力量对满清的改变。再翻翻前朝历史记载,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和是“八音克谐”,同则八音一个调,这两者是大有区别的。八音不是一个调,却只要调和得当,便可组成动听的乐章;反之,则只是一组杂音,毫无美妙韵律可言。
上古朝代、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治国明君,都懂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甚至鼓励臣民发出不同的声音。新莽末年,刘秀在家乡南阳起兵。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这就是历史有名的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上位之后,改元贞观。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在位二十三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两位开国之君善听谏言,胸怀大度,国之大幸,民之大乐。
历史也不乏拒谏饰非帝王君主,商纣王就是一个典型的“智足以拒谏,辩足以饰非”。最终引得周武王起兵,商朝大乱,穷兵黩武,饮酒纵乐,一场牧野之战,商朝灭亡。明末东林、复社党人喜发议朝之音,神宗朱翊钧不喜主政,导致杂音一出即被消灭,慢慢杂音没有了,明朝也灭亡了。由此可见,汉初唐初都是广纳天下贤才而早就大汉大唐盛世的成就,消灭杂音是商明二朝覆灭的原因之一。
曾氏所处时代的艰难告诉后人,集权和分权属于体质的范畴,能否及时调整国策属于政策制度方面的考虑,但和而不同,善纳广守,则一定国强民富,反之则一定如明清之末,颓冥消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