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文/【意大利】大卫·卡利(David Cali):1973年在瑞士出生,目前居住在意大利,他的书充满趣味且富有人性,擅长以离奇和独特的方式建构故事。
图/【法】塞尔日·布洛克(Serge Bloch):1956年出生于法国东北部城市科尔马,是法国著名童书和报刊画家、插画家、设计师,2005年荣获美国插画家协会第47届年展金奖,2006年荣获法国巴欧巴童书奖,2007年荣获意大利博洛尼亚书展青少年图书奖。
作者用儿童涂鸦风格,简单线条的方式,和红蓝绿黑这几个简单的色彩来表现这本绘本,有点像孩子的画画创作手法,随意而有趣,图文并茂,故事性强,不但很爆笑,还很有哲理呢!从不同角度,精彩剖析“打架”,引发孩子深度思考。让孩子们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中正视打架的“好”与“坏”。作者用了不同的角度,好玩又不说教,引发孩子思考,在大人面前说出真心话,而不只是说出大人想听的答案。有时候就是我们也很很苦恼孩子们为什么老是动手动脚呢?大人经常会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看待孩子打架这件事,但是这本绘本从小朋友的角度:“小朋友,你们瞧,打架的艺术可有讲究,同时对人的好处可是多多,一起去看看吧。”
开篇第一页就告诉孩子:打架是每天下课时间的常备项目。用这种夸张搞笑的写作手法,作者成功化解了孩子们的逆反心理,敲开了孩子们的心门。在成功被孩子们接纳之后,作者开始了对于“打架观”的科普教育。就这样把孩子吸引到故事中来。
《1》打架是一种消遣,作者以科普的口吻,解释了“打架到底有什么用?”,默默地改写孩子们的“打架观”,孩子们心目中,打架可能是为了反抗、为了争夺、为了取胜,但作者说:打架是为了锻炼。哈哈,多么好笑,这平衡了对于打架一面倒的负面评价,中和了孩子们的逆反心理。
《2》打架是一种传承,延续了第一条的减压作用,让家长明白:打架是没办法百分百避免的;也让孩子明白:打架自古有之,大人有时也有打架的冲动,所以小孩子打架并没有那么另类。
《3》打架是一种艺术,作者给打架做了各种“对称”的限定,最大限度降低了打架的伤害性。
作者在不知不觉中,将孩子们带入了打架的艺术世界,为孩子们营造出一种非攻击性的打架氛围,怪不得姐姐每次看这本书,都会咯咯笑个不停。
《老子》有云:圣人……行不言之教。很难想象,老子的哲学观竟被一位意大利童书作家,在《打架的艺术》中应用得如此淋漓尽致,是真正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