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一张稳固的蜘蛛网,来抵御内外的暴风骤雨——评《狗十三》
种爱果老伍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12月9日的晚上,专门去看了一场女儿推荐的电影《狗十三》,她没有给我挖坑,这是我近期看到的最好的一部青春期题材的国产片。
1
说它好,不是因为电影中熟悉的陕西话和似曾相识的西安街景勾起了我这个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因为它不打鸡血、不煽情、不讲大道理,因为它更符合现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更符合心理学的理论。
因为没时间看介绍,所以对电影的名字一头雾水,不知道动物名字和数字合在一起到底是几个意思。电影一开始就明白了,狗是一个贯穿电影的引子,十三是主人公的年龄。
小时候猜过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这个谜语没什么难度,谜底就是蜘蛛。在城市密集的钢筋水泥丛林中,蜘蛛虽少了很多,但还算常见。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仔细观察一下蜘蛛结网的过程。蜘蛛会找一个墙角,或者有树枝之类可以依托的地方,从腹部吐出一根一根的丝线,先把这些丝线固定在牢靠的地方,然后以这些固定好的丝线为骨架,一点一点织好一张类似八卦图的网,完工后自己呆在中间,静静地等待自投罗网的猎物。
2
我小时候好奇且淘气,花一下午时间看完蜘蛛结网,又特别想看看如果固定蜘蛛网的丝断了,会发生什么情况。于是就拿了一根小棍,一根一根挑断固定的蛛丝,刚开始还没有太大影响,随着一根一根起固定作用的蛛丝的断裂,蛛网渐渐就不成形了,当只剩下一根固定丝的时候,蜘蛛就成了无依无靠随风摇曳的“吊死鬼儿”(学名尺蠖,靠一根丝吊在树枝上。),没有了“稳坐中军帐”的神气。
青春期的孩子,有时就像这网中间的蜘蛛。固定这个蛛网的,是一根根或粗或细的蛛丝。对孩子来说,这些蛛丝就是和外界的人和物之间的情感连接。
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些蛛丝包括和母亲的关系、和父亲的关系,和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关系,和兄弟姐妹的关系,和长辈亲戚(姨姑叔舅等)的关系,和平辈亲戚的关系(堂兄弟表姐妹等),和老师的关系,和同学的关系,和学业的关系,和宠物的关系,和大自然的关系,和网络虚拟朋友的关系,和网络游戏的关系,和艺术的关系,和运动的关系,和崇拜偶像的关系,和专业人员的关系(咨询师、医生、社工等),和宗教信仰的关系,等等。
最好的状态,是和外部的连接数量多质量好。就像一张理想的蛛网,固定的点很多,固定的丝很多,丝又粗又结实。这张蛛网一般的风风雨雨不会有什么问题,即使是大个儿的虫子用很快的速度撞击,也不会造成什么破坏。
这种理想的状态比较少见,特别是在这个时代,父母和孩子之间有太多的差异。即使有,这个状态也不是永久不变的,会随着孩子的年龄、自身的状态、外界的变化而变化,有时好点,有时差点。
次一等的状态,是和外部的连接很多,但是这些连接有时不太牢靠。就像一张蛛网,固定的点很多,固定的丝很多,但是丝不够结实。遇到风雨或外物冲击,就会有几根固定丝断裂,但是因为数量多,其他的丝分担了断裂的丝承载的力量,蛛网还能基本保持原来的样子。
这是很多家庭的常见状态。有一个初中的孩子,父母离异了,孩子在父亲家住几天,和父亲不对付了,就到妈妈家呆几天,妈妈看着他心烦了,就到爷爷奶奶家躲几天,休整一下,再转回到爸爸家接着战斗。实在心烦了,就打打游戏,和网上的知心朋友聊聊天。靠着这些固定丝的接力,孩子可以度过最困难的人生阶段。
还有一个孩子,在青春期最难受的时候,很多东西和父母没办法交流,全靠着几个关系特别好的同学互相安慰鼓励,有时几个孩子通宵聊天,把自己的烦恼和痛苦都倾诉出来,彼此都感觉舒服多了。这些同学陆续分开以后,又有一位老师非常欣赏他,给了他很多的支持,后来这个孩子发展的不错。
再次一等的状态,是和外部的连接不多,稀稀落落的一张网,但是有几根固定丝特别结实。在遇到大风大雨和外物冲击的情况下,保不住蛛网,但是靠着这几根丝能够保住蜘蛛的性命。等风雨过去,再寻找机会重头再来。
3
电影《心灵捕手》里讲到的一个数学天赋极高的孩子,和亲人、朋友的关系都非常糟糕,但是一位心理治疗师一直信任他、鼓励他,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也不放弃他,帮助他度过了人生最危险、最孤独的阶段,重新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
听说最近上映的另一部电影《流浪猫鲍勃》,也是讲了个类似的故事,我还没有时间去看。
还有一位朋友说,她青春期最难受的时候就去爬山,一上山就感觉胸襟舒畅神清气爽,“药效”能持续好长时间。
最糟糕的状态,是和外部的连接寥寥无几,固定的丝也岌岌可危。这张蛛网非常脆弱,稍微遇到一点风吹草动,就随时可能破裂。蛛网靠不住,蜘蛛也命悬一线。
广东梅州的一个初中女孩子自杀前留给同学的遗书写到:
很高兴短暂的一生有你们,和你们在一起总是很开心,有时候,我甚至会想,有你们那么开心,不如我的计划就算了吧,回到家,还是要把计划继续下去。我为什么要在学校结束?因为我希望我站在奈何桥上看人间最后一眼的时候,看到的不是阴森的所谓的“家”,而是教室里的你们,好像,我除了和你们的友情,一无所有。
这个女孩子从小父母离异,跟着父亲长大,父亲忙着打工,也没有能力更多地关注她的情感需求,只能保证她吃饱穿暖有书读。小的时候,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到了青春期,情感的需求急剧增加,各种冲突变得激烈,而她除了同学和朋友这根丝,没有办法找到其它和外界情感连接的固定丝,所以她说“我除了和你们的友情,一无所有”。单靠着这根丝实在是太脆弱了,不足以承担她所有的“重量”。
4
今年年初自杀的一个高中生,从小就被要求一定要学习成绩好,小时候可以靠着勤奋刻苦排在前面,到了高中阶段,所有人都开始发力,他已经是强弩之末。可是周围的成人都认为是他不够努力,没有上进心。他和外界的情感连接就是学业成绩这唯一的一根丝,一旦这个连接断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在期末成绩公布以前,他就已经在朋友圈发了告别信:
——继续苟活着只会让自己更痛苦,所以还是越早离去越好——。
拿到成绩单当天,就跳楼了。
5
每当发生青春期孩子自杀的事件,总会有一种说法出现:现在的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太差了。很多父母非常不理解现在的孩子,不就是老师冤枉了你,不就是父母骂了你几句,打了你几下,何至于要死要活的呢?我们当年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
一位家长她的女儿刚刚迈入青春期的门槛。她说的一段话,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她说:我小时候被同一只狗咬过四五次,被一头洗澡的牛追过,鬼哭狼嚎边跑边喊,差点没命。我还和一群表兄妹合伙打死了一条蛇,夜里害怕蛇复活来找我报仇。我小时候睡前故事全是我奶奶讲的鬼故事,吓得不行。我曾经半夜提着编织袋头戴矿灯在山里抓了半口袋的青蛙。我和妹妹一起被冲进岷江里,又被人救了起来。跟这些事儿相比,被爹妈揍一顿算什么?!要是真被冤枉挨了揍,我大不了打一顿狗骂一顿鸡,对着小河乱骂一气脏话,打一顿牛,打一顿小花小草,或者打一顿妹妹,发泄发泄就好了。生在城里的独生子女,被爹妈揍了,打谁骂谁呢?
是啊!父母和孩子的成长环境有天壤之别。父母的青春期蛛网四通八达,连着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同龄小伙伴、鸡狗牛青蛙、小河小草花,断了这根还有那根;孩子的蛛网稀稀落落,断了和父母的连接,或断了和学业的连接,亦或断了和网络游戏的连接,网就没了。网之不存,蛛将焉附?
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内心常常充满了愤怒,愤怒也是一种情感的连接,愤怒需要通过合适的渠道以攻击的方式宣泄出来。一个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同龄小伙伴,没有鸡狗牛青蛙小河小草花等对象可以攻击的孩子,又不敢把父母作为攻击对象,那只能攻击自己了。攻击自己的级别从厌学、自伤、进食障碍等直至达到最高级,那就是自杀。
6
电影中的女主人公,就是一个十三岁的青春期孩子。看起来没什么烦恼,学习非常好,住在爷爷奶奶家,两个老人都很疼爱她,爸爸也很能赚钱,也挺关爱她,有个年龄差不多的堂姐,关系也很好。
如果用蜘蛛网来衡量,她和爸爸的关系是基本稳固的,和爷爷奶奶的关系是很稳固的,和学业的关系是非常稳固的,和表姐的关系是比较稳固的。
当然也有不完美的地方,爸爸和妈妈离婚了,妈妈不太来看她,她和妈妈的关系是不稳固的,爸爸再婚了,她和继母的关系不稳固,继母又生了一个弟弟,爸爸一直瞒着她。
还有时稳时不稳的状况,英语老师很欣赏她,但是不理解她对物理的热爱,一味地让她把精力放在英语上。爸爸为了不违逆老师的意愿,也强迫她接受老师的安排。
这张虽不完美,但质量看起来还不错的蛛网,因为一条狗的到来打破了平衡。爸爸因为继母生了弟弟,对女儿有点愧疚,买了一条狗送给女儿,女儿开始没有太大兴趣,后来逐渐和狗有了感情。
有一天爷爷不小心把狗弄丢了,女儿非常伤心,近乎疯癫一样到处寻找,在情绪失控的状态下推倒了爷爷,弄伤了老人的脚;因为不被理解,女儿晚上跑出去和堂姐的男朋友喝酒;奶奶为了找狗差点迷路回不了家。这条走失的狗,把原本平静的家搅乱成了一锅粥。爸爸在这种失控的情况下暴怒,第一次打了女儿。
这个时刻,原来的蛛网一下子被暴风骤雨吹袭得摇摇欲坠。和爸爸的这根丝断了,和爷爷奶奶的丝断了,和堂姐的这根丝也因为男朋友的误会断了,和狗的丝也彻底断了,原来那个看似安逸的蜘蛛,一下子就像汪洋中的一条船,随时可能被巨浪吞没。
青春期的孩子几乎都面临过这样的时刻,有些人就是没能撑过去而坠落了。
好在爸爸很快就跟孩子道歉,接上了那根最重要的蛛丝,有了这根保险绳,就有了重新织网的机会。继母又出主意重新给女儿买了一条近似的狗,告诉她这就是原来那条狗,虽然补网的手法笨拙生硬,但多少也是一点慰藉。
一张重新补过的网刚刚有点样子,弟弟的出现又带来了新的危机,在这又一次的风雨飘摇之际,那条用来替代的狗又给女儿提供了新的帮助,可是它又被送走了。
这些固定蛛网的丝时而此断彼连,时而彼断此连,给女儿提供了一个保护她、陪伴她的网,质量有时高一点,有时低一点,但还算是能够承托住她。
7
这部电影的导演曹保平先生说:“《狗十三》没有犯罪,但我们却可以看到对众人青春的四面围捕,激烈、肃杀、冷漠。最终,他们成功地‘谋杀’了青春,却又都无罪释放。”
虽然他是这部电影的导演,但我并不认可他的说法。电影一旦公映,就不是只属于导演一个人的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就像功夫片的导演不一定是功夫高手,犯罪片的导演也不一定是惯犯,曹导演应该不会像我们一样每天和青春期的孩子打交道。导演只是比其他人更擅长用镜头讲故事,在这部电影中,他讲的很精彩。
青春期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不能只是用对和错来描述,很多的时候是经济、文化、环境、生理、心理等等各种成分混和在一起,让身处其中的父母和孩子都左右为难。就像这部电影中的长辈,爷爷奶奶用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来爱孙女,爸爸妈妈也用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来爱女儿,可是他们无法完全理解女儿心理和情感的需求,因为他们十三岁的时候没有经历过女儿的生活,没有面临过女儿的困境。反过来讲,女儿也一样,她没有经历过父母和爷爷奶奶的生活,没法体会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这不是为父母和长辈开脱,我们是成年人,我们比孩子经历过更多的压力和困难,我们当然要努力去靠近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为孩子多留几根固定的丝,不要把那些我们认为无用的丝都一一剪断,只留下学习这一根,这样实在是太危险了。
但是我们不能替代孩子经历这个过程。青春期的特点就是忽而疾风暴雨,忽而阳光明媚,孩子就是在这个剧烈摆荡的过程中一天天成长起来,在尽量保留自己个性特点的同时,逐渐适应社会。
每一代人的青春期都不容易。因为这是一个从孩子到成人的蜕变过程,要放弃很多不得不放弃的宝贝,同时也要接受很多不得不接受的责任。
当爹妈的要想梳理清楚这些东西,让自己好过一点,也让孩子好过一点,唯一的方法就是学习。看电影也是学习的途径之一。
8
用狗做电影名字的一部分,我觉得很贴切。
我经常建议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给孩子养个宠物。养宠物首选养狗,因为狗和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不会每天问孩子考了多少分、排名第几。
一位妈妈告诉我:她觉得孩子和狗之间才是纯粹的爱。孩子会觉得狗是真心喜欢他/她这个人,而不是只喜欢他/她的成绩好。在狗面前,孩子会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是有支配权的,也是可以发泄一下情绪的。这根蛛丝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有时挺重要的。
有很多孩子在青春期最困难的时候,在最不被父母和老师理解的时候,在觉得全世界都抛弃了自己的时候,都是在狗的陪伴下扛过来的。
用“十三”作电影名字的另一部分,可以看出创作人员是下了功夫的。十三岁的孩子,正常情况下,是上初二的学生,也就是传说中的“中二族”。这个年龄的孩子,是青春期“逆反”最剧烈的时候,也是生理和心理冲突最剧烈的时候,同时也是和父母、老师关系最紧张的时候。选择这个年龄来讲青春期的故事,非常精准。
在狗和十三之间,连着一张蜘蛛网,狗是固定蛛网的丝线之一,十三是网中央的那只蜘蛛的年龄,一个需要特别小心去面对的年龄。
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