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一句名言,就是很多时候不是这个事情本身,是我们怎么想这个事情对我们造成巨大的影响。人喜欢比容易不幸福,但是要真不比也很难做得到。这就是要有一种心态的自由度。
虚假疲惫就是,实际上是不开心、不愉悦。它不是真正的疲劳,它是一种心理上的一种疲劳。是你自己丧,根本不是你干的活累。比如说我们有的时候叫闲得无聊。说明什么意思,就是一点都不忙,一点都没事干,但是很无聊,那时候觉得很累。你看,你无聊的时候,你是又想睡觉又没劲,什么都干不了。为什么?其实这是一种虚假疲劳,是由于自己的心理状态造成了一种身心的一种反应。人没必要自己给自己增加很多疲劳感。
还有一个我们的错误认识的,是把时间长度作为累的标准。就是你一天工作18个小时,你肯定很累。但是有的时候你开心的时候,这18个小时一晃就过去了,所以说心理学强调就是主观感受、心理感受。但是我们很多人比较实在,要看钱多少、时间多长,他把这个来定义我们的累还是不累,其实心累才是真正的累。
其实核心是你的看法,是你看待事物的能力,而不是那个事本身,那个事本身并不带有什么独特的性质。
我们人类的基因,是互惠互利的基因,就单打独斗、自私自利其实是被淘汰的,互惠互利才能够让我们活下来,所以我们天性是要互惠互利。凡是违背这个天性我们就很别扭,我们就很伤心,但是符合这个天性,我们就很快乐,很积极。
其实每个人都对社交有多多少少的恐惧。行为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很多时候我们老以为是性格决定的,其实是行为决定的。
皮特森教授他就发现,就是我们老以为内向不好,尤其在美国社会,都是鼓励多说、多讲、多跑、多走,就是那种外向行为,所以有一种说法就是外向有优势。但他发现,真正做大事业做成功的人,其实是能够选择孤独的人。就是他能够在繁忙中间,找到自己安宁的心底、心境,他能够在人群中间读书,这样的人其实他有优势。就是说,内向其实也是可以改变的,就是你可以选择做不内向的事情。
我们中国人说的“师父领进门,造化在个人”。其实我们中国人早就知道,真正的知识永远是大道理,为什么呢?因为要靠你去领悟,要靠你去实践。再好的方法,你不学,你不信,一点作用都没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