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诗书画中的知己就不得不提到有着大唐“铁三角”之称的柳宗元、刘禹锡和韩愈这三个人。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既是科举应试的同学,而后又陆续调到御史台任监察御史,成为了私交非常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谈天论地,奇文共赏。这样他们三人的友谊既因为他们当年同学而源远,又因为后来同事而流长,大唐“铁三角”也就因此形成。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三人的仕途可谓是浮浮沉沉。先是刚就职监察御史不久的韩愈上奏了一篇《论天旱人饥状》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而后柳宗元和刘禹锡又因为“永贞革新”失败,双双一贬再贬。
唐玄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和刘禹锡应召回京却再次被贬去远离朝廷的柳州和连州。他们一共出京赴任。在衡阳分路时,柳宗元写下了三首感人肺腑的诗歌送给刘禹锡。其中那首《重别梦得》中的梦得就是刘禹锡的字。
这首诗写临路分别,全诗不着一个“愁”字,但却在表面的平静中蕴藏着深沉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慨。
“二十年来万事同”七个字概括了柳宗元和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二十多年来,他们同为“永贞革新”出谋划策。后来风云变幻,两人同时遭难远谪边地。十年以后,二人一同被召回京,却又再遭贬谪。共同的政治理想把他们的命运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造成了这对挚友“二十年来万事同”的坎坷遭遇。
“今朝岐路忽西东”,“今朝”二字写出了诗人对于最后一刻相聚的留恋。“忽”字又点出了诗人对于光阴飞逝转瞬别离的惊心。“西东”也并非指随意代指,而是指他们分别被贬去广东连州和广西柳州,用得正切实事。
由于是再度遭贬,诗人似乎已经预感到这次分别很难再有重逢的机会。但他们仍强忍悲痛,掩藏了这种预感,而以安慰的口气和朋友相约“如果有一天,皇帝开恩,准许我们归田隐居,那我们一定要做邻居,白发相守,度过晚年。”而事实上,柳宗元的预感是完全正确的。他们这次分别就是诀别,长期贬谪生活的打击和艰苦环境的摧残使柳宗元的身体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到后来朝廷准备召回柳宗元的时候,他已于当年十月五日溘然长逝,年仅四十七岁。
柳宗元临死前,给刘禹锡写了一封遗书,并且将自己全部的遗稿留给了他。这个时候,刘禹锡因为母亲过世,护送灵柩路过衡阳,接到柳宗元去世约噩耗,悲痛万分。他立刻停了下来为柳宗元料理后事,写了《重至衡阳伤柳仪曹》以寄托哀思。后来又两次写《祭柳员外文》,并为他整理遗稿编纂成集,同时介绍他的生平和成就。柳宗元的一个儿子也由刘禹锡收养。
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三个人在仕途上的感同身受,诗文上也是相互影响,彼此取长补短。韩愈和刘禹锡是唇枪舌剑的辨友,刘禹锡和柳宗元是一对情同手足的兄弟,柳宗元与韩愈又是共同倡导“古文运动”的文坛搭档。就这样他们成就了唐朝一出绝无仅有的“三重唱”。
柳宗元在被贬柳州的时候,因地施政,爱民如子,着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柳宗元去世后的第二年,柳州的百姓为他修建了衣冠冢,而后又在城东的罗池建起了一座纪念柳宗元的罗池庙。罗池庙建成后的第二年,柳宗元的部将到京城请韩愈撰写碑文。韩愈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了《柳州罗池庙碑》,赞誉了柳宗元在柳州为官期间的诸多功绩,以及罗池庙建立的缘由,并邀请唐代著名书法家沈传师用楷书来书写。虽然罗池庙的原碑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时光中了,但是从流传到今天的碑文中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韩愈与柳宗元之间的深厚情谊。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柳宗元去世五年之后,韩愈也因病去世。刘禹锡为纪念好友写了一篇《祭韩吏部文》,回忆了多年与韩柳二人相交的场景。文中写道:你擅长写文,我擅长议论,我们常常为学术问题吵得不可开交,这时柳宗元便笑眯眯地站出来为我们打圆场。如今想起那段时光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从这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想象柳宗元、刘禹锡、韩愈三人之间的友谊何等深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