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张雪峰老师的瓜,这件事带给我的思考是:是谁在向张老师咨询专业方向,这些方向是来自孩子的思考,还是家长的思考?
我也有一个初一的女儿,当我问她对未来有什么想法的时候,她说不知道。回想这一路走来的教育过程,一般都是按照学校老师的安排来进行学习的,完成的也是那一场又一场的考试。现在到了初一了,突然意识到我们也将踏进高考了。
那么高考到后又将面临的是什么呢?仅仅是上了好大学吗?不,好的大学不过是一张文凭,一张进入社会竞争市场的通行证,更重要的是什么?
我们未来想走的方向是什么?专业想学什么?未来的社会环境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有什么样的优势能与相关专业进行结合?等等
黄静洁老师在《时间的格局》里也有谈到家庭应该帮助孩子建立目标,她将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来展开:
6-8岁建立目标感:为生活中的一个小任务设置一个小目标,带领孩子体验实现目标的几个小步骤,为孩子培养一份目标感。8-10岁建立看得见的目标:利用一个较长期的活动,为孩子树立一个大目标,将实现目标的过程拉长,在每一个步骤的选择上留出空间,让孩子思考当下所做的决定是为了达成什么目的,这个是教孩子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
进入初中后建立志向目标:开始用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这样比较抽象的概念来与孩子讨论他的爱好、特长、志向和梦想,这是在帮助孩子梳理他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份认识和探索。
黄老师讲的第三个部分“进入初中后建立志向目标”,也是我迷茫的地方。如何帮助孩子找到她自己的志向,这个需要她主动地去思考,不应该由家长来代她思考。
虽然我也还没有想到比较落地的方向,但我把这个问题拿出来与她进行了几次沟通,并也通过看一些像张雪峰这样的老师,来增加这方面内容输入与思考。
未来的世界瞬息万变,已然不能以过来人的经验去判断。抱着终身学习的心态与孩子共同探索。
有朋友问,你家女儿才初一,思考这些太早了吧。我觉得思考这件事越早越好,这就像是一颗种子,种子不是立马种下就立刻生根发芽的,早点种下,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孩子早点去探索属于她自己的人生方向。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