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读|引进高端人才主要是做种子√

为迎接公司国际化的挑战,在技术服务、供应链、采购、策略合作、品牌、海外公共关系、人力资源、商务等领域都要引进国际化、职业化的人才。引进高端人才主要是做种子,数量不一定多,关键是通过他们把整个体系的水平提升起来。人力资源部在薪酬政策和招聘上给予支持。(来源:EMT决议[2005]005号)
这里面,有几个有意思的潜台词:
-
“洋专家”是必须的。
-
但“洋专家”主要是种子作用。
-
关键是要把“土鳖”搞得多多的。
前面引用过了,比如唐朝,不搞民粹主义,不搞关门,打开门吸引人才,有唐一代,据统计有几千歪果仁当了唐朝的官,名气比较大的如安禄山史思明等;甚至有20多歪果仁个当过唐朝的宰相,够开放的了吧!
这个,背后反映的是自信,淡定和“目空一切”——相信自己的制度和管理,不会因为肤色而失效!
近者,比如M,在创业期最艰难的时候,都注意引进高端人才。外人知道的有李德(德国人)、白求恩(加拿大),其实还有很多,比如:
越南人洪水,朝鲜人毕士悌、武亭,英国人鲁道夫·勃沙特,还有加拿大人阿诺利斯·海曼,德国传教士海因里希·凯尔纳等。在长征的队伍里,至少还有30名朝鲜籍的红军指战员参加了长征。(https://military.china.com/history4/62/20170906/31300209.html)
其中,还有一个很特别的人才——瑞士籍传教士勃沙特,中文名字叫薄复礼。
薄复礼1897年生于英国的曼彻斯特此前父母生活在瑞士。1922年秋,受教会派遣来到中国,在贵州境内的镇远、黄平和遵义一带传教。阴差阳错中,与红军偶遇,被”礼遇”而随军了560多天。
随军过程中,红军一直礼遇有加,而薄复礼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帮红军翻译了法文贵州地图,是红军“转战贵州、作战行军的好‘向导’”。
随军了500多天,薄复礼内心深处多少有些委屈。但是,作为红军长征的见证者,他更为这一壮举所折服。他用3个月的时间,将这段经历写成书。当红二、红六军团尚在长征途中时,薄复礼的《抑制的手》已在英国伦敦出版了(1936年4月红军主动放他离开部队)。这是见证红军长征的外国人所写的第一本印象记,比斯诺要早一年。书中写道: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爱护群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军队;红军的高级将领,则是充满着追求精神、决心建立共产主义政权的共产党将军。 (来源:《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0日)
这些,都是对自己的高度自信,相信自己的道义、文化能占领了高地,套句大话来讲,真是用“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来说服人的,不是用大棒来敲服人的。
不过,这种人才,很多都只能是种子。靠这种“雇佣军”,有质量,但没有数量,易聚易散,同心协力打天下,实在有点不可靠。
所以,任正非才讲,关键靠信念,靠自己的文化,靠人才的数量。
✎ 作者:V哥
₪ 更新:本文为个人笔记。20200607创建。
※ Tag: #读书笔记 #任正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