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今天感觉怎么样?”
闭上眼睛体会一下,当你听到这句话,你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一个看似无可救药的少年,却因为这句话,他的人生进入了另一个轨道。
从原本被人指指点点的问题孩子,最终毕业于耶鲁大学,并创办了耶鲁大学的情绪智力研究中心,并立志推动全美大中小学校的情绪智力的教育。
学习最重要的三个层面--注意力、专注力和记忆,都是由情绪控制的,而不是由认知控制的。
这位少年名叫马克-布莱克特,一个夏天,全家去探望舅舅。
舅舅的职业是老师,他凭着老师的直觉,认为情绪是教育中最缺失的关键一环。
某个午后,舅舅和小马克坐在后院,问他:孩子,你感觉怎么样?
这个从成年人口中来自的问题,就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小马克内心深处的大坝,情感的洪流先是缓缓地,然后迅速奔流起来,他经历过所有可怕的事情,内心积压长久的情感都喷涌而出。
他泣不成声的叙述。
起作用的,不仅仅是那个问题本身,还有舅舅的提问方式。
他真心想知道答案,他静静的听着,不对他的感受做任何评判,也不试图解释任何事情。
他是第一个人,选择越过他的外在--尖刻,冷漠,挑衅、绝对不让人愉快的存在--而看到内心深处的挣扎。
长这么大,是第一个大人,真正允许他的感受。
后来,小马克上了大学,读了心理学,还成为研究情绪问题的专家。
他认为,所有的情绪都是信息,就像从一个内心深处发出的即时新闻报道,传递这个人对于自身经历的内部与外部事件的各种反应。
比如:恐惧是危险的信号,会激化自动化作战/逃跑反应,它会保护我们不受伤害;愤怒会产生大量的能量,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被启用,催促我们赶紧采取行动,而且常常会在行动过程中激发我们的决心和创造力;负罪感是一种道德指南,促使我们反省自己行为的对错;悲伤则是告诉我们-我们生活哪里有些不对头,必须放慢脚步,敞开心扉,重新审视人生的轻重缓急,看看我们到底哪里迷失了方向。
我们从小的教育里,几乎从来不包含情绪的教育。
我们被教导要坚强,隐忍,谦逊,不要大惊小怪,这些教导都是需要隐藏,压抑,而不是正视,倾听和照顾我们的情绪。
所以,对于情绪所传递的信息,我们处于两种状态,不知道如何分辨,要么就干脆无视,或者拒绝接受,尤其是负面信息。
这种拒斥,导致了我们的心灵生活中极为古怪的一个现象:我们最需要情感支持的时候,常常是我们最少得到情感支持。
尤其是青春期,我们会一些言不由衷的话,明明最需要父母的时候,我们会推开;最需要朋友的时候,我们顾影自怜,孤立自己。
怎么改变这种状况?
就从这句“你今天感觉怎么样?”开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