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时候的种种回忆,记忆深刻的还是“油炸粑”。
“油炸粑”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小吃,制法是将糯米泡软、蒸熟,再把糯米饭捏成拳头大的一个个小团,小团掺进芋头及食盐。然后将糯米团压成饼状,投进滚油锅炸成金黄色即可。其特色是外酥内软,油而不腻,咀嚼有味,口齿生香。
从小,我就是一个“吃货”,邻居给我取了一个可爱的绰号叫“小馋猫”。
小时候,物质条件匮乏。但是相比于邻居家的孩子,我们吃零食的机会要多一些。
小时候最渴望家里来客人,我们这些“图吃鬼”都是这样想的。母亲有时候会去别人家里上门做裁缝,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做。
有的熟人或者朋友,来找母亲做一套新衣裳,都知道裁缝家里有几个“图吃鬼”,就会在闹市扯布的时候,买一点“油炸粑”或者别的零食到我们家里来。
我们几姊妹都是很怕母亲的,她读过高小,会教我们唱歌。但是母亲脾气很大,一旦我们调皮捣蛋,就会拿出“家法”,就是那种伤“皮”不伤“骨”的荆竹鞭,一顿抽打后,要痛一个星期才能感觉自己不再痛了。
望着摆在案板上色泽诱人的“油炸粑”,我们几个“小馋猫”在旁边流口水。弟弟很调皮,就会对母亲说“我其实没有那么想吃,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自己一直都在咽下口水”。
母亲望着我们这些“小馋猫”们哭笑不得,于是就会一人一半均匀地分着,接过母亲的“油炸粑”,我们转身跑回房间开始吃起来。一口咬下去,又香又脆,那种舒服和惬意一辈子都不能忘记。
读高中的时候,学校在城镇。记得每次回家,母亲都塞给我几张毛票。这些零花钱都是母亲拿家里的鸡蛋换出来的,大概是母亲来过一次学校,发现班上的同学有去学校的小卖部买零食,她觉得同学们可以买零食吃,自己的女儿也要有机会吃到。
可是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总是拿不出钱来。母亲就只好多养几只鸡,母鸡下蛋后,拿鸡蛋换成钱,分给读高中的姐姐和读初中的我。这些零钱都是在过去读书生涯里最珍贵的记忆。
我和班上同学大都会在周末的时候,去一次镇上。那时班上的一个“馋猫”,踩点好一个摊位,面对各种各样的零食,我们最喜欢的还是“油炸粑”。我们买了好几块油炸粑,准备在上完晚自习后躲在寝室里吃。
如果查寝的女老师过来了,就会有门哨吹几声。这个吹哨的同学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她在寝室靠着门的床位。
就这样我们一群十五六岁的高中生,晚上等查寝的老师离开后,一边吃着“油炸粑”,一边议论着我们的班主任,竟然在班会课上,穿着一双棉鞋跳舞,就是三十多年前流行的那种迪斯科舞蹈。
我们聊着天,哈哈大笑,没想到班主任老师竟然在听“墙角”,第二天上课的时候狠狠地批评了我一次。
因为当年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竟然不按时就寝,带着全寝室的女生议论老师。
现在回忆起来,老师的批评已经丢到九霄云外去了,而对“油炸粑”的美好回忆,却一直都留在脑海深处。
对“油炸粑”的种种记忆,都是与爱有关的。母亲虽然对我们要求严格,但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总是会想法设法来满足我们对吃食的欲望。她自己舍不得吃,又舍不得穿,她铆足力气去劳作,就是希望我们读好书,长好身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