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写给自己的进化史想法
认知|用“翻译”,让不再有说不清听不明

认知|用“翻译”,让不再有说不清听不明

作者: 几0一 | 来源:发表于2018-12-06 00:23 被阅读22次
    个人认知模式
    关键词:所谓专业就是让傻子都明白
                    翻译能力是信息化的扩声器
                    说清楚听明白才是真正懂得
                    共计3415字

    你是如何理解专业这件事情的,你是不是认为专业就是能够对于现有工作有深刻的知识积累?有丰富的经验?能够解决自身领域内的各种问题?还是说可以可以通过专业的技能完成具体的工作成果?

    很多人用“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来形容专业,表达了专业是有界限的、有门槛的、是特定人群的专有特权。当然,专业性的确也被作为区别人与人之间能力和价值大小的参照值。

    现在随着信息化的进展,以及越来越强的互联互通的关系网络,让每个人都需要更多地建立连接联系,因此交流能力变得越来越必要。而在这里最关键的就是能够让别人听懂,或者能够听懂别人说什么的能力变成重要能力。

    最近最常说的就是:“什么叫专业,专业就是你做的事情让傻子也能够看得懂”。由于工作的关系,每天需要员工完成各种各样的工作成果,并且需要复查检验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总是会看到员工出现各种问题。

    有的可能是文字表达的条理性、重点性的混乱无序问题。

    有的可能是排版及标准说明错误的问题。

    还有的可能就是平时说的低级问题,像标点符号错点、说话含糊概念不清晰。

    之所以说要“傻子可以看懂”。

    就是说要和你同一专业,或者非同你所属专业的人,都能够通过你的描述,了解并理解你所要表达的内容,而不再需要借助其他第三方的媒介来解释说明。介于此,现实的更多情况反而是,自己做的报告说明自己却解释不清楚,更不要对于上层领导是否能够懂得。

    能够把事情说清楚是种能力,既需要你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还需要能够具备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你是否有过自己想要和对方表达,却无论怎么说都讲不清楚。或者,在听别人的讲述的时候,总是感觉陌生而又无感。不管是你作为表达者,还是作为听众,都需要拥有翻译的能力,不然接收到的只是声音而非有效的信息。

    脱不花在罗辑思维例会上,讲了一个面试的故事,在她问道一个来自名校的女孩,说:“聊聊你的情况吧”!

    让她惊讶的是,女孩的回答:“那我讲讲在这一年中,得到对于我研究生学习的补充作用吧”!随即当场给了女孩通过。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在脱不花的问题中,其实是非常抽象和概念性的,答案会有很多种,而且很容易回答的大而空。而这个女孩,没有大谈特特自己的情况,而是通过问题的聚焦和具体化,从而实现了“匕首式”的回答。

    第一,她具有将问题落地的能力,就是对于对方提出问题的翻译能力。


    第二,可以将回答针对对方的需求和兴趣点进行分析,而不是谈一些其他的无关紧要的事情。


    第三,延伸问题的扩充性,不仅谈到变化,更是讲出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经历和反思。

    信息化沟通

    和之前我讲到的“沟通能力”的时候,凡事需要说五遍的道理,或者工作需要目标化和具体化,从而才可以更加容易实现一样。能够把问题,通过结合自己的现状,以及联系对方的场景,从而达到不一定精彩,但是一定更加精准和有说服力。

    在现实中,不管是工作还是日常社交都是如此,大多数人总是喜欢尽可能多地表达自己,或者和别人讲述尽可能多的干货。这是人性自我表达的欲望,就像我们说的“成功都是反人性”的。这也是为什么查理茫格一再强调,“反过来想再反过来”一样,随波逐流可以让你更加舒坦,但也会让你更加平常。要想活得不同和差异化,就需要知道本能和克制本能。

    关于翻译能力,比专业能力更重要。我们都听过“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在过去的时代,可能由于信息闭塞我们还可以安居一隅。而在当下信息化高度贯穿的背景下,要想更好地表达自我、实现自我,需要的就是将自身的观点,和更多的人说清楚。

    因此,所谓的讲清楚就是翻译能力,能够将自己所知,通过编译变成对方场景和思维中易于理解的知识,从而建立触动和连接。

    有些阶段,会特别迷恋引用那些高深和专业性极强的词汇或观点,去写文或者演说,自我感觉可能会显得自己更加与众不同或者有深度。但是,不管受众的反响和接受程度如何,现在想想总是会有种孤芳自赏和自我陶醉。

    一味地追求抽象,只能说明要么是没有翻译的能力,要么就是没有真正的理解其中的意思,而只能陷入“用概念去解释概念”的谜圈。

    所以讲,不管是演讲还是写文章,要是在以前可能就是专业化的小圈层,大家说的都是心照不宣的事情,讨论的都是建立在已经堆砌起来的知识基础之上,所以翻译过程不那么重要。

    而在现在的信息化平台上不再一样,但凡爆款文章或者被疯传的视屏,大多是那些能够给更多人带来共鸣的,而成就的大小也就在于链接了多少受众。

    对于翻译能力,同样让我想到,在演讲的过程中或者汇报的时候,我们总是想要通过更多的内容堆积去表达,而丝毫没有去问问自己:

    “我的听众是谁”?


    “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我的内容有在回答这些问题吗”?


    “我真正要表达的最重要的是哪个点”?


    “我能让听众带走些什么”?

    更多的情况并非如此,说者在滔滔不绝不亦乐乎,而下面的听众昏昏欲睡。同样的,不管是领导在向下属讲解某个问题,或者员工向上级汇报工作成果。经常见到的场景,总是领导不耐烦地发火,或批评或骂对方不开窍。或者就是,员工反反复复地解释情况,却总是越说越乱说不清。

    透过自我看世界

    因此,不论是和人交流沟通,还是通过某种方式向外发生都是如此,要学会运用翻译能力。这不仅是建立在对于强自我意识的节制,还在于对于对方角度的理解和认同,从而主动通过改变自己的表达,以达到让对方产生认同感的效果。

    第一,“上帝视角”。

    这需要我们懂得克制,也就是说能够让自己跳出自我的意识世界,认识到除了自我以外,还有其他人的存在。而自己的表达目的,不是为了自我说服自我,而是要让对方能够听懂,并且促发对方能够行动的结果。

    说来容易,改变奇难。我一再说“成功就是反人性的”,人的本能就是自我的世界,而一旦陷入自我的世界,就像带着有色眼镜一样,你内心的世界是什么样,看到的外部世界就是什么样,或者是根本就只有自己而没有其他。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出自我之外的世界,并不是说你知道了就代表别人知道,不是你懂得就说明别人一定懂,这是具备翻译能力的第一个需要破除的认知。

    第二,分清定义场景。

    人与人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明明两个人面对面却不知道彼此在说什么。这种场景太常见,你在努力说服我,而我完全不知道你说的什么意思。像《庄子秋水》中描述的,惠子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答:“子非我,安至我不知鱼之乐”。

    而大多无法理解,或者解释不清楚,并不是双方的错误,而且永远的辩论争吵下去也不会有结果,每个人都会为了保证自己完整的自我意识而固执。其中的纠缠在于,双方的场景不同,而又不彼此自知。就像说“用着同样的方法,却想要不同的结果”的悲哀。

    在《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观点,两性的生理和心理不同,也造成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这也是引起夫妻之间经常争吵的关键。因此,在进行社交的同时,要分清楚彼此之间的相同和不同,并且能够把不同场景区分开,进而站在对方的场景中,运用对方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观点、知识进行沟通。这其实也就是常说的“换位思考”,从而实现最终的双方妥协和和谐。

    第三,懂得融通。

    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必要的专业知识是需要的,因此需要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边界。就像农夫山泉的广告,不是像更多的平庸的广告,一味地强调自己产品的优势、功能,而简单的一句“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几乎可以勾起所有人的联想,这就是体现强大翻译能力的作用,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其重要性。

    虽然仅仅是一则广告,其中却是认知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营销学、市场学等多元化知识的融合,如果没有这个融会贯通的过程,是必然无法实现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广告效果的。

    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也是如此,“最好的学习就是教”,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就自然形成了融通的过程,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再而输出给其他的受众,完成了二次转化的再创造。在一味追求专业的同时,也要注重融通和共情。

    最后,三流的常人是,没有专业化的知识,也没有能够实现转化翻译的能力,而且还是沉浸在自我的强意识围墙中不自知,然后对外全部是攻击性。

    二流的人才是,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化完成工作任务赋予的事情,但是没有“上帝视角”和翻译共情力。然后,在哪里都是得才侍物和目中无人,总是喜欢用自己的专业化去扎人。

    而一流的高手是,既有专业化的知识,同时还能够将自己的认知、观点传输给别人,能够讲清楚并让别人听明白。但是,却不会给别人一种压迫感。即使事情可能不会完全按照自我的最大化原则实现,却总是可以在双方中和中得到共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用“翻译”,让不再有说不清听不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og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