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鲁道夫.斯坦纳精神科学观下的儿童教育 - 摘抄

鲁道夫.斯坦纳精神科学观下的儿童教育 - 摘抄

作者: 宽妈心灵成长空间 | 来源:发表于2021-04-18 14:49 被阅读0次

      作者是奥地利哲学家、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1861年2月27日~1925年3月30日),生于奥匈帝国的一个普通家庭。他是人智学的创始人,他主张以灵性的角度看待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并希望通过重视儿童精神世界的发展,扭转世界过度物质主义的倾向。斯坦纳的成就涉及医学,科学,哲学,农学等但最为著名的还是他的教与学方面的成就----华德福学校的创立以及华德福教育法的形成与发展。

这本出版于1908年的小册子(儿童教育)揭开了华德福教育的秘密。时至今日,这本小册子仍然是对华德福教育核心理念最清晰最简明的介绍,是斯塔纳对华德福运动最精华最重要的著作。--------谷生学院导师马丁.巴科夫,人智学者。

  第一次拿到《儿童教育》这本书是去年7月份疫情期间试听了谷生学院研修班的课程时,马丁老师深刻而又生动的讲解,让我对教育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彻底爱上了这本书,书中的每一句都值得反复细读,逐词逐句去理解都会有新的发现和认知,越发感受到这本书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或者是儿童养育者来说是多么的珍贵 ,这是一本探寻人究竟的书。

本书的开篇提到了人这个话题

p6人们对于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往往手段匮乏。其原因是想改革的人却没有真正了解生命的根源。

对生命的探索的缺乏导致了教育改革的失败。

p7人的整个生命如同植物生长一样,不仅包括现在我们眼前看到的状态还包含隐秘于深处的未来的状态。

p7一个人的生命也包含着现在的状态和未来将要出现的个性特质,为了能弄清一个人的将来,我们需要研究它隐秘的本质。

p7说明植物比研究人要简单很多,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植物每年都会开花结果,可是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他将来要开的花,在过去并没有出现过。即便如此,这些特质仍然存在于人之中,如同一株现在还只有叶子的植物也潜藏着花的本质一样。

p8如果能看到人天性中存在的本质,那么我们就有办法能说明一个人的将来,只有我们深入研究人的生命,找出改革方法才会实用而有效。

p8精神科学必须承担这样的任务,即提供包含了对人的生命本质理解的符合实际的世界观。

p8精神科学的根源只能源自对生命真正的理解,通过深入人类的天性去研究精神,才能找到解决现代生活主要问题,最实际的最富有成果的办法。

p9这本书要介绍的是关于教育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要求也不是计划,而只是介绍孩子的天性,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来看出理想的教育方法和他的必要性。

  p10想要了解成长中的人的本质,我们必须先认识人隐秘的天性。   

    比较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在这里我们为了研究人的本质引入了4个王国:人,矿物质,植物,动物,对比人和矿物、植物、动物的区别。

由此精神科学对人进行了解密,指出人的本质有四个层面:物质体 、生命体(以太体、气体)、心魂体(星芒体)和自我体。

物质层面,人与矿物、植物、动物是没有区别的,都是由同样的物质及基本元素构成的,在同样的化学和物理作用下,存在遵循同样的物质规律。

生命体是构成构造生命的力量。

p11现代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对生命体的研究在看法上虽然比较接近,不过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自然科学的说法是感官,是人认识一切事物的基础,没有感官做基础是不能研究事物的。而对精神科学的研究来说,依靠感官作为认识基础的观点,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只承认他能摸到的和能判断的某一部分,不承认那些无法通过感官感觉到的是事实真相。

此处和陈建翔教授的提法有一致的地方,我们所看到的外在的世界其实都只是盲人摸象一样的呈现,都是偌大的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

p12通过的物质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可以看到物质层面,而其他的更高级的层面只能通过发展高级的感官才能感觉到更高的层面。

段做了一个恰当的比喻盲人摸象,当我们没有发展出高级的感官是无法看到和理解生命体和看到人的更高层面,就像是盲人在光和颜色之中却感觉不到一样,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眼中的人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p13人的本质的第2个层面是生命体,生命体是人、动物和植物所共有的,它促使物质中的物质体中的物质和力相互作用以形成各种生命现象,例如生长、繁殖、新陈代谢等等。物质体是生命的形体映射或写照。就其形状和大小而言,两者在人身上虽不完全相同,却但却近似。可是对动物和植物而言,生命体在形状和大小上都大大有别于物质体。

处有一些疑问,人的生命体就是如同是在人体物质体周围围绕的气体一般,它的形状和人体的形状相似,但是略微大一点。而动物和植物的生命体是什么样的呢?

p13人本质的第3个层面是心魂体,他是痛苦欲望,兴趣爱好等等的载体,除了人以外,只有动物才有心魂体。

魂体的大小形状不同于物质体,人的心魂像一个卵形,物质体和生命体并包裹在其中。心魂体超越了物质体和生命体,就像光从发光体中超越出来而形成的一种光的形态。

p14-15每个人只能称他自己为我。一个人对自己说“我”的存在自身就是一个世界。

p16人的本质的第4个层面就是我体,我体是人更高层次的心魂的载体。因为有他,人才是万物中最高等的。可是这个“”我“”绝非现代人内在的简单本质。改造和进化人的其他层面,这恰恰是我体的责任。

p17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是“”我“”改造人的低级层面得来的结果。

如果我变得很强大,就可以通过个人的力量改造自己的心魂体改造的结果称为灵自我。对应于这一过程发生的感知心。

能通过我有意识改造自己的习惯,气质性格和记忆等等,一个人一个人能这样深入改造生命体有多少,改造出来的结果生命灵就有多少。

对应于这个过程发生的是理智心。

人通过自我还可以改造物质体,比如血液在身体内的循环和脉搏的跳动。这种物质体改造而来的结果被称为灵人。

对于这个过程发生的是意识心

p20所以人的本质在体层面是物质体,生命体,心魂体和我体,通过我体的改造,在心魂层面的产物感知心、理智心、意识心,在灵的更高层面灵自我、生命灵、灵人。

能看到人的不同层面,这个“人”变大了,而不仅仅是我们肉眼看到的这个身体。真正认识人,这才是走向正确教育的开始。如果教育没有触及到自我体,让自我体去实现自身的转化,那么我们教育出来的人,不是机器人就是植物人或者充其量是高等动物

p21教育要在人的4个基本层面做工作。

孩子出生后4个层面的发展并不是同时的,而是不同层面通过不同方法在不同时期去发展。只有我们认识到人不同层面的天性发展规律,才能有真正做教育和设计课程的恰当基础。

第一个七年:物质身体出生后

p25在0~7岁这个时期,他需要进行的是物质器官的定形。

教育者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合适的物质环境,只有合适的物质环境才能对这个时期的小孩起合适的作用,帮他把自己的物质器官造成合适的形态。

p26模仿和榜样

p26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最善于模仿的动物。

孩子是通过模仿物质环境中所发生的一切形成今后不再改变的物质器官的形状。

这些物质环境包括的是发生在孩子身边的物质活动,在周围环境中发生的可以被孩子感觉感知到的事物,一切和从周围物理空间中对孩子的精神力起作用的方方面面。

具体的讲可以理解为他的家庭的环境的布置,他生活的环境的情况,以及整个自然界里面的万事万物进入孩子的眼睛耳朵感官世界里的东西;另一方面还有孩子的家庭中大人的一切言语活动,道德的或不道德的,理智的或愚蠢的一些语言行为,还包括在孩子所接触到的成人世界里的语言或行为,孩子在参加家庭之外的社会活动时所感知到的成人的语言或行为,这些东西可以形塑孩子的物质器官,孩子会从内在去模仿这些语言或行为以及环境的秩序,形成自己的。

p26用语言来教育孩子懂得道理和道德,对这时的孩子来说还不起作用。只有在孩子身边的成年人们做有道德的事情,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强调的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是无法接受教导,比如讲道理,因为孩子学习的东西都是通过模仿而来的,语言的教导对孩子没有作用。

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能够起教育作用的是他的感知系统,孩子是通过他的口眼耳鼻去品味世界,越是能够激发他这些感官的活动越能够让孩子成长。

p27让.保罗在这本<levana oder Erziehlehre>书中写的很对:一个周游世界的人,在他刚出生的几年内学到的东西,远比她在旅行中所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

见0~7岁的时候,孩子的发展对孩子的一生意义多么重要。

p28所有仅由死的教学模型组成的玩具起的都是阻碍和扼杀孩子形构力的作用。反之,任何能激发活的想象力的东西都会起到正确的作用。

这里讨论了关于什么样的玩具是健康的?关于什么样的玩具是适合孩子的?

物质极大发展年代,充刺于玩具市场的各种玩具琳琅满目,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焦虑,孩子在这样一个玩具的世界里找不到自己,所以不停的要,不停的要新的玩具。家长不能从教育的角度去引导和帮助孩子,不知道什么样的玩具是适合孩子的,对孩子的发展是健康的?越来越具象越缺乏质感(塑料,金属)由死的数学模型组成的玩具阻碍和抹杀了孩子的形构力,反而是那些看起来特别简单的,由最朴实的最真实的自然材料所组成的玩具更健康,比如我们小时候玩的小木棍儿,小石子儿,或者用衣服做的布娃娃,这些最简单的玩具在现在的社会里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对孩子物质器官的建构有很强的作用,让孩子的精神空间更有创造性。

里引申考虑了一个关于变形金刚和芭比娃娃之类的玩具,如何能成为一个健康的玩具?这些固化的形态化的的玩具对孩子的创造力的发展没有太多的作用,因为它的形态动作表情都已经完全没有任何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了,但是如果这样的玩具能够有大人的陪伴,或者几个小伙伴一起创造成角色游戏,那当然还是可以使用的,不是一刀切式的,把所有固化的,形态化的玩具都否决,关键是看我们使用的过程中怎么用。

p30快乐和愉悦是能够振奋器官的物质形状的最恰当的力量。

p31请记住,有一种可以塑造物质器官的力量,就是快乐,对环境的快乐,和来自环境的快乐。那教养者们愉快的面庞和真正发自内心、毫不勉强的爱。正是它那充满儿童物质环境中如暖流般的爱,孵化出孩子物质器官的形状。

这里特别强调了养育者的发自内心、毫不勉强的爱,每个养育者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份爱,但是这份爱的质量是不一样的,当你内心没有爱,没有感受到爱的时候,你是无法把真正的爱传递给孩子,尤其是0~7岁的孩子,这样真正的爱会让他的身体的器官更加的健康发展。

总结起来,第一,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通过好的榜样来形塑自己的物质器官,通过模仿来学习。

第二通过感知系统可以激发孩子的内在。孩子从感官世界里吸收的东西,能够让孩子的内在产生变化。

第三是心魂需要感受到爱,孩子内心的愉悦就能升起。

p32儿歌对让孩子在感官上产生美和节奏印象尤为重要。优美的声音比歌词的意思更重要,这些活动给孩子的耳朵和眼睛造成的印象越生动越好。

里我们就理解了在华德福的幼儿园里会有很多的儿歌,包括老师在呼唤孩子名名字时,或者告诉孩子指令的时候,也会用音乐的形式去软化指令的僵硬。

自由玩耍对这阶段孩子来说尤为要,相比于游戏,自由玩耍是自己玩,游戏是有规则的,规则设计的是别人主导,玩耍可能更加地自由自在,更加地没有目的性。所谓没有目的性,对孩子而言有更多的喜悦满足在里面;而游戏可能还有一些目的,有些想法出现,如:我要跑第一,我们小组要完成一个工作。自由玩耍是孩子自主性的体现。

现在生活当中我们很多爸爸妈妈都很害怕孩子无聊,始终要想着给孩子一点事做,总是想陪孩子玩,一看到孩子在那里无聊了,就会说:“快快来看看书,你无聊了吗?来我们去爬爬山。”看上去你在陪孩子,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性的一个部分。

无聊的孩子最有创造性,因为他无聊久了,他总得想办法来娱乐自己,他就玩个纸片或者是就出去看一下或者找谁,他要自己去想办法解决他的无聊,那就是创造。所以当你听到孩子无聊的时候,让他继续无聊。可能给他一个空间,给他空间自己去玩,自己去创造,孩子的创造的力量更大。

被大人陪的太多的孩子不会自主工作,是因为被大人带着工作而变太弱,所以这就是平衡,又要带着孩子做些事情,但是又要给孩子很大的空间。所以孩子的自主性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把无意识的冲动变成人有意识的控制自己,这是我们整个教育最难的部分,也是教育最需要的。

第二个七年:生命体出生后

p33生命体的改造和生长的过程也是发展习惯,良心,个性,记忆和气质的过程。

怎么对这些起作用呢?

就是让小孩子借由图像、范例和有规则的引导来发展想象力。如同过去要给孩子物质方面的榜样让他模仿,现在要给孩子的环境中引入真正具有内在意义和价值的事物。通过图像和比方让这些有意义的事物起作用。

图画般的心魂内容在这个时期才是正确的教育手段。

对这里的理解就是这个阶段需要发展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的内在升起一些心象的图景,能够理解一些具有意义的事物,同时在孩子的周围教育者的人格能激发向往知识和道德的力量,也就是说这些是孩子需要发展他的生命体的力量。

p34此阶段教育的秘诀就是:追随和权威

孩子对自然而非强迫的权威的直接体验,能使他们发展出自己的良心习惯和爱好,给他们的性格发展带来健康的秩序,让他们透过老师的眼睛来看世界。

处特别强调了自然和非强迫,在我们的教育发生的过程中一定是润物细无声的,而当老师采用一些强迫的手段达到他的教学目的时,不能帮助孩子发展很好的习惯和爱好,甚至会让孩子产生厌恶。

如果身边的教育者能够做到让他的言行举止使孩子产生崇敬和敬佩,孩子就愿意跟随和被引领,同时生命体得到更好的发展。

p35除了这些活生生的权威,道德和理智力量的体现,还需要加上那些只能在孩子心理和精神上体验到的权威,例如历史中伟大人物和故事中的榜样形象。

还记得自己在这个年龄体会到的榜样的力量是雷锋,从雷锋的故事里面感受到了助人的美好,也立志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可以帮助别人的人。

可见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那些历史人物和故事中的形象对孩子影响很大,在故事中我们可以引入更多的这样的形象,帮助孩子发展生命体。

p36图像的力量

通过故事要给孩子一种在精神上能追求和效仿的生命图像,通过故事故事中令人生厌的图像,也可以将孩子不良习惯改掉。

对生命体起作用的不是抽象的想象,而是身直观的生动的灵魂图像。

对一个人无比重要的是在他以逻辑方式理解自然和生命的道理之前,已经通过比方的方式在生活中接受到了。

p37如果孩子不是先利用情感(通过比方感觉到的)来接触生命的道理的话,对他的将来是有害的。

因此,世界所有规律的比方和象征,都应成为教育者必不可少的知识。

可见,如果一个人只是从物质和逻辑方面去想象找出一些比方来讲给孩子听,这样能给孩子的印象就很少。因为一个人利用图像对孩子说什么起作用的,不只是说给他听到的和给他看见的,还有从讲述人精神上洋溢出来并传递到孩子心里去的东西。

从讲述人精神上洋溢出来的传递到孩子心里去的东西,这部分内容就属于心的内容,不是从物质和逻辑可以去理解的,而是从教育者心里传递的内在精神。

这里我们也讨论了关于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自己读故事的区别,为什么华德福教育里面特别强调要给孩子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会让孩子和讲述者的生命体互通,有一种无形的气在讲述着与孩子之间流动,同时孩子可以捕捉到讲述着心魂的发展方向,帮助孩子发展预感的能力。

p39记忆的宝藏

记忆的发展恰恰依赖于生命体的改造,由于生命体的成型正好是在此时这个时期得到自由而实现。所以我们需要有意识地促进孩子记忆的发展。

物质主义的智性思想在这里这方面会犯很多错误。并想出很多吹毛求疵的方法来说明:不要让孩子记任何他们还没有理解的东西。

事实上,一件事情不只是可以通过质粒来理解,也能利用感觉情感和内在气质来理解。

这里斯坦纳提出的观点与现代教育的观点是相悖的,斯坦纳认为不要去存储那些已经理解的知识,而现代教育倡导的是去记忆那些你理解的知识,即所谓的理解性记忆。

斯坦纳那此处的观点与传统教育通过吟诵诗歌来学习是一致的,所以在华德福教育里面有大量的吟诵和言说,这些学习方式不是通过脑力智慧智智力的思考,而是通过吟诵者的情感传递表达出来。

记忆不光存在于大脑之中,它还存在于整个生命体的部分。这让我们对记忆有了更广泛的理解,甚至是那些我们已经遗忘掉的知识,也许在我们的生命体中在也会起的作用。

在华德福教育中有一个有意思的提法是老师的目标是让学生遗忘掉在课堂里教的内容,这和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是相悖的。

如果学生学习的内容只在他的头脑层面,在他的思考的层面,那他是很容易记住这些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就变成了一些死的知识,甚至可能会成为一些限制性的一些信念。一旦我们能够遗忘掉所学的内容,那这些学习的内容有可能会进入他的意识层面和更深层的内在,然后通过学生再次的唤起沉睡的记忆,把之前所学习的遗忘的东西召唤回来,那这个过程就是就是从头脑到四肢和整个身体的过程。

所以在华德福教育里面大量的使用了用身体去学习,比如说在运动中节奏中去学习数学,让这些素质的节奏进入到身体。在城圈中曲和音乐中去吟诵诗歌,让这些诗歌进入孩子的身体,让孩子的身体充分去体会诗歌的情感,这样的学习会让孩子更深入。

p40理解的更深层基础

让.保罗在<>书中提到这样一段内容:别担心你们的话会超过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让他们费解。你们的表情和语调加上孩子最理解的直觉渴望就已经点亮了一半的意义,另一半让时间去点亮吧。

孩子的半个世界就也就是精神的世界(比如道德和形而上的思想)早已存在于他们的心里了,他们已经学成并早已昄依了,教育者仅仅是装备了事物副本的物质化的语言并不能带给孩子真正的精神,而仅仅是用这些物质语言来照亮早已存在于孩子内心的东西。

孩子本身就具有道德感,我们起作用的是让他意识到他内心的实像并唤醒,不是教育在起作用而是孩子自身的道德惯性,不是孩子理解道德是什么,他就可以做到,而是它可以被唤醒引导他找到现实,通过粒子或图片也许可以让孩子找到实像。

孩子的思考不应该是从外在强加给他的,而是可以从内在去引发的。

p43“认为不要让孩子记任何他还没有理解的东西的说法”是物质主义的偏见。

p44精神化的感知

(7-14岁)换牙期到性成熟之间的孩子,所有感知都必须被精神化。

如果不超越纯粹的感官知觉,就得不到真正的事实真相,因为一件事物的全部的真实情况是由精神和物质共同构成的。

这里所说的事物的精神其实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精神性,一个是我们可以赋予给他的精神。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块石头,它不仅是一块石头,它也是我们可以了解山,了解世界的一个途径。

每一件微小的事情,都不仅仅如此,他与整个世界还相连。

意志、情感和思考

p45只有教育者意识到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孩子的不同作用,他才能找出对于某种情况合适的做法。

p46任何能给生命体强烈印象的东西,也最能坚持物质体最能激发生命体驱动力的情感和思想,让人感觉到自己与跟永恒宇宙的联系的,就是宗教式的体验。

关于宗教式的体验,在传统的节日中所体会到的,对美的体验与践行,还需要用整个身体参与其中,身体力行的去体验那些节日背后的意义,比如开耕节的舞龙、歌唱与吟诵、播种劳作等,让孩子在与土地工作中去体会农耕的乐趣。

还包括那些最日常的活动,在对的时间给孩子一个拥抱,告诉孩子,你是我最珍爱的孩子,孩子也可以从父母身上体验到与世界的连接。

p46音乐能给生命体节奏的感受,让孩子的生命体意识到所有东西里面隐藏的节奏,如果在这个时期孩子接受不到音乐感觉的培养,在他日后的生命中这个方面将会非常贫乏。

只要教育者本身对艺术有正确的兴趣和感觉,他就能用最简单的手段实现大部分的课程。

道德感借由生活的图像和能堪称榜样的权威造就,如果再能通过出自精神上的不受世俗观念所获得对美的感受,感到好的是美的,坏的是丑的,那么这种道德感将变得稳若磐石。

这里尤其重要的是强调教育者本身对艺术的感觉,所以在华德福的教育里面教育艺术之间是统一的,教育是在艺术化的形式中呈现出来,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割裂的一单个的课程,是主班老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综合的课程的设计,把一些课程能够融合在艺术化的形式中进行。

第三个七年:心魂体出生后(14-21)

p50没有什么比过早唤醒孩子独立判断后果更为恶劣了。只有积累了很多,可以用于判断和比较的材料之后,人们才有能力做出独立的判断,提前形成所谓独立判断,必定缺少适当的基础。

孩子思考成熟之前,人们需要学会对他人的思考,满怀敬意健康的思考,首先需要的是借由内心最权威理所当然的信任,而产生的对真理的健康感受。

p51儿童心中需要有一种先学习后判断的感觉,孩子应当在已经利用所有其他星魂之力来理解一件事之后,才利用理性思考去理解。

在此之前,你自己仅扮演着中介的角色,他的任务就是去领会所见,所感并保持原状般在心中接纳他们,避免让还未成熟的判断力来当家作主。

所以在这个阶段的孩子,让他们单纯的去面对生活的经历,并且用生活来接受他们,当然可以让性成熟以前的孩子熟悉人们对事情的不同看法,但要避免孩子过早的借着判断,对某个观点去表态。

孩子应该本就是在孩子应该发展的阶段里,而在中国的教育里面,大部分人倾向于让孩子不像孩子,让成人的很多意识和思想侵入给孩子,同时,教育者或家长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些决定是应该由孩子做的,哪些决定是需要成人用清晰地用权威去引导孩子,并带着爱去引导孩子坚定执行的。所以在不该去问孩子意见的时候,却要去问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去做决定,让孩子过早的形成的判断,不利于其心魂体的发展,这些判断会过于偏激或者不够全面,判断过于的智性,没有情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鲁道夫.斯坦纳精神科学观下的儿童教育 - 摘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qv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