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现代,科学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认为世界上没有上帝。宗教本来具有提供道德判断的指引,现在上帝死了,那我们的道德约束该来自哪里呢?所谓现代性,其实是一个交易——我们放弃上帝的指引,去换取更大的力量。在中世纪,人们因为信仰上帝,生活充满意义,认为自己的命运都是上帝安排的,即使受尽艰辛,最终也会获得一个圆满的结局,因为有上帝罩着。那么作为交易,人们必须听从宗教的指引,自己没有多大自由。而到了现代,我们有了科学的力量,不用按上帝的安排走了,作为代价就是上帝也不给我们生活的意义了。
那我们的生活意义在哪里呢?一种办法就是追求经济增长,几乎世界各国都在这样做。经济增长,把蛋糕做大,你就可以解决各种问题,甚至包括一些道德问题。但是经济不能永远高速增长。真正的应对策略,其实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倡导我们崇拜人性,用人性取代过去宗教里神的位置, 用人的体验给外部世界制造意义。说白了,就是你应该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过去由上帝说了算,现在是你的内心说了算:你感觉好,就是好的;你感觉坏,就是坏的。根据这个原则,同性恋就没有问题,只要这两个人自己感觉好,而且不伤害他人就可以,而跟什么“天理”无关。
对人文主义来说,知识=体验X敏感度。如果注意体会伤害、同情的感觉,你会越来越敏感,那么这种体验对你来讲就是一种很好的道德知识。逐渐你就会分辨对错,成为更有智慧的人,这就是人生的旅程。所以有人就说,人为什么活着?活着就是要追求尽可能广的体验,以期从中获得智慧。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我们干什么事情都是在追求体验。旅游公司不是卖给你机票,而是卖给你一系列的体验。去高档饭店不是为了吃顿饱饭,而是为了体验环境、音乐、烛光......以及食物。
作为人文主义中最大的派别,现在的世界,是自由主义的天下。
在政治上,自由主义者认为应该听从选民的意见,选民们则要发掘自己内心的声音,你喜欢谁就选谁。
在经济上,我们搞自由市场,把决定权交给消费者,消费者永远是对的。
在道德上,你觉得你感觉好,而且不伤害其他人的感情,你就可以做。
在教育上,老师不再强调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而要启发学生:你自己怎么想?
在艺术上,我们应该相信每个人自己的眼睛,你认为它美,它就是美的......
但是此时此刻向前看的话,自由主义还是遭遇了危机。
参考万维钢的精英日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