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是个人综合了多个版本的核心观点加以阐述,本着尊重原文为基础去解读。
以简明清晰的逻辑分析,系统性地概括书中的知识关联,不过度推理及过度化书中内容的态度去阐述书中知识。
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们多多指正。
上文品读了“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提出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不同。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是公平的,有余的地方会加以减损,不足的会适当增补。这就是“天之道”的原则。“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类社会的现实规则,和“天之道”恰恰相反,不像自然法则那样均衡合理。对于世事,人们喜欢锦上添花,喜欢损人利己,甚至更有损人不利己的。
老子说,世间谁能做到有余而补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就是有品德修养的人。
文中说明了两点,一是说明人与自然过于脱节,二是提醒人们要奉道而行,效仿天道,才能使社会更加安定。
老子希望人类能效仿均平调和的自然法则,损有余而补不足,以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与和谐。
继续第七十八章“正言若反”: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易:代替,取代。
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
但再强大的东西也没有能胜过水的。
因而水无可可替代。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弱能胜强,柔能胜刚。
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做到。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受:承担。垢:屈辱。不祥:灾难,祸患。
因此有道者说:“能承担国家的屈辱,才配当国君;能担当国家的灾难,才能统治天下。
正言若反。
这是正话,但听起来像是反说。
本章老子再次强调“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且明确告知统治者,懂得处下,受得了屈辱,承受得了失败,才能配当一国之君。
柔弱的东西必然能够战胜刚强的东西,这是老子所坚信的。
当然,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有韧性,有原则。
所以,对于“柔弱似水”的理解,不能停在字面上,应有所深入体会。
老子以水为例,提醒为政者就应该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实行“无为而治”。
因为认为这种卑下柔弱的品德,表面看起来,好像处于被动和劣势,却往往占据主动、处于优势。
因此作为天下之主的君王也应像水一样,承担国家的一切屈辱和灾难,好像地位最低,却可以永远保持统领地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