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真定女》讲了一个孤女被收养者强奸,大概7-9岁间生下孩子的悲惨故事,是聊斋里生育年龄最小的记录。(《金永年》则是聊斋里最高年龄生育的记录。)
《真定女》是聊斋里我最讨厌的一篇,本来还有个《五通》,黄秋生全裸出境拍了个三级片,也就觉得《五通》存在未必不好。
童婚在古代早婚的情形下,也是比较骇人的。
童婚早育,形同禽兽。
有时受不了蒲松龄的毫无态度。
也不能说蒲松龄品质恶劣,社会批评也不是小说家的责任。在《真定女》里,寥寥数字,勾勒出愚昧的母亲和无耻的儿子,文笔还是很精湛的。
只是强奸幼女导致生子是非常非常恶心的。恶心到了我失去了冷静,作为坚定考据派竟然使用了一系列排笔句加以抨击,还写得非常拙劣,不忍卒读。
心情沉淀之后,删了原文,回归本读书笔记的老路子,讨论一下这个大背景下的悲催个例。
查童婚之定义,说中国古代大致有三种,即子腹婚、蓄幼伎和童养媳。
我立刻就想到了一个例外,上官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最年幼的皇后,她是左将军上官桀的孙女,大司马霍光的外孙女。为了控制皇帝,霍光安排了一场童婚,让上官氏“立为皇后,年甫六岁”。与之成婚的汉昭帝彼时十二岁。
上官皇后没有生孩子,十五岁成了寡妇。
汉昭帝一直身体不好,二十一而终,没有子嗣。
估计两个人都没有那啥。
在世界范围内,童婚类型则更有各种花式玩法。
比如伊朗,因为某教创始人曾经娶了9岁幼女,所以法定女性婚龄就可以低至9岁,则政治童婚外,又添加了宗教法定童婚。
中国大陆到1950年颁布了婚姻法,规定女性婚龄为18岁,童婚被禁止。
而印度早于1929年就宣布童婚非法。
这俩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人口众多是一个,视法律如无物也大致相同。
多年以前到过云南边疆,那里的少数民族貌似也在实行一国两制,傣族女孩高中结婚算晚婚,初中结婚都大有人在。
说到童婚,唉,连美国都没办法避免,添加了人类童婚的第六种类型,性启蒙童婚。
英国《独立报》报道称,美国从2000年至2015年至少有207468名未成年人童婚,受害者多为女性、占总数的87%。
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三成的20岁~24岁女童在18岁前结婚,总数约为7000万人,她们中的三分之一更是在15岁前就已结婚。童婚使女童长期处于教育水平低下及贫困的状况中,早孕、意外怀孕会带来生命危险和病变等问题。
2011年12月1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将每年10月11日设立为“国际女童日”,以关注女童权利。
聊斋开头是:真定界,有孤女,方六七岁,收养于夫家。
我们知道这是童养媳童婚。
真定,即今天的正定,庆丰帝龙潜之所在。1723年,为了避雍正皇帝胤禛的名讳,改为正定。滹沱河将太行山劈成两端,正定刚好在河流出太行的山脉中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曾经是北宋北部的战略支点。
沿着京广线,河北境内,有正定、定州、保定和定兴。四定间距约50公里,几乎连城一条直线,由东北向西南排列,与北段太行山平行。
看名字,都表达着对河北平原的拱卫之意。真定和定州之名古已有之,定兴源自金大定六年,取“大定兴盛”意;保定则是源自北宋保州,这里是宋辽对峙和宋金战争的最前线。
元朝的统治手法野蛮落后,对中原地区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明北伐后,真定“人物凋耗,旧存者十仅二三”,恢复经济的主要手段是屯田,驻军军屯;从山西和南方迁徙人口过来,辅以民屯;以及商屯。今天正定保留了许多屯田这种半军事化色彩的地名,如石家庄周围的留营、南高营、北高营、杨家营、后营、康家营、东营、西营等。
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由真定移治保定,始定保定为直隶省会,正定的重要性开始下降。
同在这一年,清政府开始制止满清贵族的“圈地运动”。自1644年满清入关定都,任意侵占汉族土地,一直到康熙二十四年,41年里,屡禁不止,康熙不得不下诏“自后永不许圈”,这才有所收束。
圈地对河北经济的破坏完全可以媲美蒙古人“退田还牧”的做法,汉人“流离困苦已极”,真定人口锐减,顺治版《真定县志》中有:“开国......甲申(1644年)以后,赋屡加,......茕茕子遗,仅余皮骨。”
我们现在大谈的人口红利,古人也有这样的认识,充实人口,鼓励生育往往是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中国是对大龄剩女最不宽容的国家,古时即有政府规定必须及时出嫁的政策法令,不结婚还不行,别说家长不同意,国家意志也不允许。
在这样的背景下,《真定女》里的孤女和童婚早育肯定不是个案,而是在真定的普遍现象,所以蒲松龄用了“真定界”,而不是真定城邑。他不不以为然地选了创纪录的育龄记录下来,写了短短的一篇,每个字后面蕴含了对时代命运数量庞大的血泪献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