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无法避免的
因为家庭值班事情,没有符合心意,导致生气情绪。
究其原因,许多情绪出现原因很相似,都是原有计划或想法被打乱,不能按照心意实现,出现负性情绪。
简单归纳为:心中想法——情况变化——协调失措——不合心意——导致情绪。
对照这个公式,大家都有体会,可以列举近来情绪,自我分析。
比如,周末计划是家人外出游玩,突然接到加班通知,不得不改变计划,调整行为,这时候要说没有任何情绪是很难的,因为你的原有想法失控。
上面这种变化还好理解,毕竟说出来,摆在面上,大家都知道的事。
对于那些内心说不出来的想法,或者不善于表达想法的人,所谓“有苦说不出”“不说难受说出来矫情”,想法不能被满足后,就有让别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情绪出现。
好比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根本原因在于小孩子心里想法在变化,看见好吃的想买,看见好玩的想要,遇到游乐设施还要玩一会,不会顾及大人还有其他事情忙乎。
看起来是小孩子无理取闹,其实不是孩子的错,是孩子大脑想法被环境刺激着,不断变化,不断想被满足。
对于成人来说,世界诱惑多,欲壑难填,有得必有失,患得患失,必然不会事事如意,一定有不能被满足的事情。
因此,情绪的产生也就自然而然,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这就是说,情绪出现是必然的,不是压制可以消灭的。
说了这些,就是动力心理学那句话,“情绪就是失控的欲望”。
情绪就是失控的欲望
首先,欲望想法人人有,包括那些说出口的以及说不出口的,客观存在于大脑中,是人就会有。
其次,现实注定不会万事如意,世界不是为了满足某个人意愿出现的,比如长生不老注定是幻想,不随人愿就是失去控制,也就是想法必然不会被全部满足。
因此,就有了心理咨询疗法——合理情绪疗法技术,指出影响我们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它的解释。
任何事情都有N种解释,也就是说任何事情出现,都会伴随各种可能的情绪爆发,这取决于某个具体人,而不是这个事情本身。
如同“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执着不同意还是随他去呢,自然产生的情绪就有大不同。
简要归纳上述逻辑思路:人活着就有无数想法在流动,即詹姆士所说的意识流。每个人的想法交织纠缠在一起,被现实所裹挟着,必然有的会实现,而有的注定无法实现。这时候并不必然出现情绪,因为我们还可以主动说出想法,直面现实变化,这样就有了彼此妥协机会。妥善协商各自想法,与现实适应的最佳方式,最后选择接受一种行动方式。
情绪出现,就在于不能说出自己想法,或者不能接受最终的行为方式,N种解释注定只有1种解释变作行动,“可选择方法很多,实际行动只有一种”。
上面各种情绪产生理论简单归纳如下:
情绪是失控欲望,情绪是未满足需要,情绪是想法没有表达,情绪是对新结果的不合理担忧。
这里说下愤怒情绪,是事情出现后带来的新担忧,表现为羞耻或内疚。
比如值班照顾老人,如没能及时到位,就会出现“糟糕至极”理念,这是不可饶恕罪感,形成强烈内疚,为此感受心神不安。
究竟如何应对情绪
应对情绪方式很多,还是回到本源。
一是辨析道与术。
处理情绪技术很多,但首先是判断当下心理状态,觉察自己的心理不健康或者不正常,这样虽然爆发脾气但是还有清醒意识,知道自己是非健康状态的。
有个总裁尿裤子的故事,每次主持开会都尿裤子,后来进行心理咨询。人家问好了吗,回答仍然尿裤子,但是不再感到难为情。
我们知道自己心理不健康或不正常,就是保持觉察意识,才有可能采取技术,否则遇到事情心慌意乱,技术必然忘记或者无效。
如当我们处于生气愤怒时候,要知道我此刻心理状态非健康了,给情绪来个名字,不能制止,那就观察表演好了。
二是觉察关键要素。
情绪失控时候,觉察想法是什么,担心是什么,是否有内疚或羞耻,这个不要隐藏,实事求是回答自己。然后记住一定一定直面交流,打电话,当面说,越是直接效果越好。
通过及时、充分、交流沟通,也就有了最好的妥协方法,消除内疚或担心。
詹姆士有个外周情绪理论,认为我们不是高兴才微笑,不是伤心才流泪,而是微笑才高兴,流泪才伤心,这就是避免槽糕想法加重坏情绪。
合理表达诉求,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要用直面沟通来促进情绪变好,也是外周情绪理论的使用。
最后,再次描述处理情绪路线图:意识流——直面表达想法——妥协选择方式——采取行动。
如此,我们做不到控制情绪爆发,但是可以不后悔,不去灾难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