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说的“光盘”可不是现在的为了厉行节约把盘子吃干抹净,吃不了再兜着走的良好社会风尚,而是承载着光影流转和我们青春记忆的明晃晃的碟片。
曾几何时,VCD、DVD、CD作为多媒体和信息时代的第一块基石在社会和家庭中盛行。孩子们可以不受电视台动画播出时间的限制,随意看喜欢的小木偶,大人们闲来无事也可以看看电影录像、唱唱卡拉OK……挺好!
后来电脑成了生活必需品,宽带网进入千家万户。人们想看的、想听的可以百度下载,畅快播放,曾经的光盘就慢慢地被闲置起来了。
这几年,智能手机大咖兼容了照相机、电视机、纸质书等等诸多功能的同时也让家里的电脑渐渐地变成摆设,那鲜人问津的光盘更可以说基本上退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视野,像风靡一时的录像机、传呼机一样到站下车,结束了它的阶段性历史使命……
今天,妈妈打电话问我的那一大箱光盘怎么处置,才引起了我今晚的这一番感叹 ……
犹记得2000年刚刚参加工作到幼儿园,每个教室配备一台电视一台DVD,孩子们入园离园都在音画兼美的儿歌声中跟我们问好再见。半日活动结束后,等待餐点或老师开会的间隙,放上《舒克贝塔》、《蓝猫淘气》、《大头儿子》……小家伙们百看不厌。送走孩子们,我们就照着光盘里编律动、学舞蹈,为排节目做准备。《蓝天幼儿》、《八一红星》、《海娃艺术》、《天天音乐》是我们最喜欢的移植素材。结束一天的工作,我喜欢坐在教室里,在CD播放的轻音乐中备课、写设计、做手工……当然也有一群小姑娘围坐一团叽叽喳喳熬夜看《流星花园》、《千与千寻》的记忆。
分到现在的小学后,单身一人的闲暇时光好像格外的多。下班了,校园里万籁俱寂,我就在宿舍里边忙碌边一首接一首地听各种歌曲,经典的、流行的、红色的、校园的……宿舍里只有录音机,磁带听坏好几盘后已不能满足需要,虽然那时工资刚千把,我却狠狠心花小五百块钱买了专门放光盘的面包机。于是,宛转悠扬中各种惬意。为了满足自己的饕餮耳欲兼工作需要,光盘自然也是买了一张又一张。几块钱的盗版流行歌曲,二三十的正版戏曲选段,学生们喜欢的合唱、集体舞……只要有需要的内容就果断下手,只为它给我寂寞的生活带来的一抹抹灵动的色彩。
时光总是跳跃着远去,但那份清新,那份音乐与感动交织缠绕的心情却从未飘散……就这么日积月累下来,到结婚后结束宿舍生活搬家时,我的光盘就攒成箱了,只不过听的是越来越少,偶尔一个人在家大扫除或百无聊赖时才翻出黄梅戏或豫剧碟放进DVD,然后跟着哼唱一番。印象最深的还是曾让老公陪着,利用一个国庆长假以及后来的两个周末猫在新家里一天十几集地看完了《蜗居》和《双面胶》。
有了孩子的日子忙忙碌碌, 除了上班和带娃,别的根本无暇他顾。那几年添置的光盘也就只有儿子幼儿园发的英语和礼仪,再有就是小家伙“过六一”和元旦汇演的影像留存。
不记得是哪一年的年前大扫除,挑挑拣拣出一些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后就把这一箱光盘搬到阁楼上彻底束之高阁了,那一张张光盘终于成了尘封的青春记忆。 去年再搬家时因为它们的鸡肋就暂时搁在妈家了。这不,妈现在也要搬家,它们又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了……
扔了吧,还是有点舍不得,毕竟它们记录了我的青春。但仔细想想,终究是会有那么一天的,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磨合,曾经清晰的一定会渐渐模糊。就像处理这些花钱买来的光盘一样,虽然觉得他们都是一段段的回忆,应当永远保存下去,但沉重的记忆列车会不会背负不动那么多无处安放的刻骨铭心呢?唉……时间不会停歇,时间也一定会给出一个我们都无法改变的答案,那我们能做的好像也唯有欣然接受了!
扔了吧,扔掉一些曾经云淡风轻的记忆,轻装上路,微笑向前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