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走向有温度的真实的课堂

走向有温度的真实的课堂

作者: 浅小山 | 来源:发表于2019-10-23 09:25 被阅读0次

          半年前,初次接触到学习共同体理论,那时候,对于教学改革我的内心是抗拒的。从教期间,曾经历过教学改革,拼桌子、建小组、老师放手、学生讨论、展示,结果是,大部分老师的课堂教学走向模式化、形式化,与教学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教学改革效果大多差强人意。因此,我对这样的形式主义有一种本能的排斥。

            随着学共体理论学习在我校开展,我对它有了初步的认识,我发现它与以往的教学改革不同。它并没有所谓的固定模式,它是一种理念,甚至说它是一种信念。

            此次学习共同体初阶培训,让我再次触摸到了学习共同体的脉搏。陈静静博士告诉我们,学共体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尊重的,所营造的学习环境是安全、润泽的,所倡导的学习是自主、协同的深度学习,要走进学生的内心,关照每一个个体,拒绝虚假学习、浅表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

            谈杨院长引导我们学习学共体背景下的听评课,它的听评课方式与传统的听评课方式不同,它关注的重心在于“焦点学生”,可以选择一位或一组的学生作为观察对象,从课堂上所表现出的表情、动作、课堂反应等等,对学生的整个学习历程进行研究,从而看到学生的学习困难点,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同时,帮助老师调整自己的教学,取得更优的教学效果。

          学共体背景下的课堂,究竟是怎样的?带着疑问,我走进了芮莹老师的语文课堂——《总是倒不了的老屋》的第二课时。这是三年级的一篇课文,一则充满温暖与信任的童话故事。我按照学共体的听课方式,选择了班上一位男孩作为观察对象。我叫他小杰,他皮肤黑黑,眼睛小小的,从他的脸上看不到紧张、兴奋或者胆怯,他不时地揉揉眼睛,显得有些疲惫,直觉告诉我,他很可能不是一个学优生,这个推测令我十分好奇: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会是怎样的表现?

          新课开始,芮莹老师让大家读一读屏幕出示的一段文字,小杰同学打起精神,认真倾听。随着课堂的推进,问题难度增加,跟我预想的一样,小杰的主动性变差了,看着任务单上需要填写的表格发呆,不愿意继续思考,老师让大家在课本上勾画词语,他也只是象征性地勾画了第一段,然后开始等待,并没有认真读课文。在这期间,他的小动作不断,揉眼睛、玩尺子、橡皮两次掉在地上又捡起……我想他的这节课的学习活动可能要就此停滞了。

            这时,芮莹老师及时出现了,她走过来轻声询问小杰的进展情况,并给他适当的点拨,小杰立马认真思考起来,并得到了自己的答案,在接下来的几分钟时间,小杰十分专注。这个细节对我的触动很大,老师的关注和引导居然可以让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在瞬间发生质的变化,如此大的转变让我感慨不已。可是,当他发现接下来的问题有难度时,又一次陷入了被动、不思考的状态。直到进行到芮莹老师给大家讲故事的环节,他才再次专心起来。

            小杰的课堂表现总是不那么专心,但是基本的课堂环节他却可以跟上,并应和老师的话语,其实他是在尽自己的所能在追赶。当遇到需要从课文中寻找依据,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时,小杰的兴致不高。当老师搂着他的肩膀给他关注和引导的时候,他得到了巨大的动力,瞬间的转变让人惊叹,同时说明像小杰这一类的学习有困难、成绩不优秀的学生多么渴望被关注、被肯定。

            通过对小杰的观察,让我看到了一个对学习缺乏信心,难以摆脱固有的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他多么想奋力奔跑却力难从心,多么想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但能力有限。而老师的关注、鼓励和帮助对小杰尤为重要,这是一股温暖的力量,可以让他在瞬间获得信心和动力。芮莹老师在这一点上做了很好的示范,反观自己的教育,对像小杰一类的学生,我是否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足够的温暖和鼓励呢?他们的学习潜力真正被引导出来了吗?我想,这正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学共体就是引导我们走向学生,关注学生表现出的每一个细节,走进学生的内心,学共体的魅力就隐含在这一个个温暖的细节当中,它给我们指引,给我们启发,让我们感受到平时触摸不到的细节,让我们看清楚课堂的真实模样。

            学共体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一种理念,它需要我们将它的理念内化于心,贯穿在自己的教学中、言行上,它让我们的教学有温度,它引领课堂走向真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向有温度的真实的课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cehvctx.html